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 作者: 魏鑫 | 发布者:魏鑫 | 时间:2020-04-10 15:19:53 | 学段:二年级 | 学科:历史与社会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因此本科教学重点也就是实质性内涵: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难点在于认识到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和人的解放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尤其是宗教改革一课,学生没有足够的宗教知识储备,对基督教义理解也十分困难,影响学生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甚至难以理解宗教改革对欧洲思想、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两大运动影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这有助于我们教学时充分运用以增强教学直观感受。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借助图片、故事、史料等多种形式将“原罪、赎罪、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先定论”等抽象概念、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
教学目标:
1.识记文艺复兴的时间、起源地、代表人物及人文主义概念;德国的分裂;马丁?路德的观点;《九十五条论纲》;新教等
2. 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复兴与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3.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以及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学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难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时代价值。
课时计划:2.5课时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4世纪后,意大利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非常热爱,1506年有一座雕塑,它的出土与修复使整个意大利都为之震惊!当时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甚至惊呼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作品!显示图片希腊群雕《拉奥孔》)
看到这座雕塑,会感到震惊吗?会觉得不可思议吗?为什么?
学生1……..
学生2……..
教师:当时的意大利人又为什么会感到震惊与不可思议呢?要了解他们这种心态,我们
就必须去追问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探本穷源去了解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
设计意图:设计采用“希腊雕塑《拉奧孔》出土引起轰动”的案例作为导入,是考虑到该事件(150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件既鲜活又典型的事例,具备历史感;同时,这一事件也可构成文艺复兴的起因之一,与后面“探源文艺复兴”部分有回扣呼应的地方。第一环节:探源文艺复兴
(一)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直到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叫中世纪,那时的欧洲是一个神学无处不在的世界,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材料:文艺复兴前的欧洲社会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之下,那时人们的生活是完全以神为中心的。各阶层的人,不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麻木地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他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要受苦的,不可以有任何的欲望与情绪。
有的苦行僧,为了救赎自身的罪孽他们不断地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相比这些人,另外一些人的下场更加悲惨,那就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异端,他们会被专门审判异端的机构——宗教裁判所羁押,受到鞭打甚至是处以火刑。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等都是受害者。 ——文书摘编
问题:结合教材p26和材料简单描述,你认为中世纪人们的主要精神状态可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由于学生不了解中世纪史,所以学生的描述未必能够达到要求。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比如禁欲苦行、压抑人性、、麻木顺从、愚昧迷信、神权至上等
学生1……..
学生2……..
教师:就是在这样世界里,就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当人们看到从地底下挖出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如《拉奥孔》时其震惊的情绪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雕塑中,他们看到了是什么?
学生1……..
学生2……..
教师:是人的力量、人的情绪、人性的直白流露!这就无形唤醒了人们心底渴望复苏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需求。由于当时还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人们就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以神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人为中们的社会,这是本课的主线与灵魂。处理本课的一大难点在于,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下,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不清楚文艺复兴前的那个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果对这一点毫无感知,学生就很难理解文艺复兴的价值所在。选词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要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欧洲,进而使他们认识文艺复兴到底改变了什么。
那么这场伟大的运动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让我们来看两段文字材料。
(二)十四世纪独具优势的意大利
材料一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选自岳麓版教材
通过阅读,请思考: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
学生1……..
学生2……..
经济——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产生。
思想——黑死病的灾难,产生追求享乐,重视人的生命与尊严等思想
地理——昔日古罗马遗址的发掘,东西方文化交汇地。
技术——印刷术的西传,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思想解放
教师(总结):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来看,意大利确实具备产生与传播文艺复兴的可能性,那么当时的概况如何呢?
根据教材,填充与完成表格。
广义来看,文艺复兴时期是指欧洲的( )世纪,而 ( )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时期 | 领域 | 代表人物 | 代表作成就 | 影响 |
14 世纪 | 文学 | |||
文艺复兴之父 | ||||
15 世纪 | 绘画 | |||
雕塑 | ||||
绘画 |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时间的限制,这节课我们只能选取其中部分大师及其作品,通过感受他们人品与作品的魅力,来了解这些时代的巨人是如何引领人们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走向尊重人性的新世纪!
设计意图:文艺复兴首发于意大利的原因是本课必须交代的问题。鉴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突出教学重点节省时间的需要,直接采用了直白的文字材料。对文艺复兴的概况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并采取填充与完成表格的方式来了解、巩固基础知识,既是落实本课基础知识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重点感知部分做个铺垫,形成一个由整体而局部,由一般到特殊的完整认知体系。
第二环节:感受文艺复兴
(一)薄伽丘?《十日谈》
首先,让我们走进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薄伽丘是一个富商的私生子。父亲希望他经商,他却酷爱文学艺术,创作了被称为“人曲”的伟大作品—《十日谈》。
《十日谈》多次被教会列为禁书。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选自《十日谈》的故事,来探究这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在当时被列为禁书的原因。
材料:《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一梗概,一位父亲丧妻后带着两岁的儿子隐居山间,皈依天主教。儿子十八岁时,父亲第一次带他去佛罗伦城,儿子见到了皇宫、街道、车马等许多新鲜的事物。前面走来了一群美丽的姑娘,儿子问:“这是什么?”父亲怕儿子起邪念,骗到:“它们叫绿鹅,是祸水,不可接近” 。儿子默然,走了很久冷不丁的说:“父亲,如果你爱我的话,看在主的份上,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问题:父亲和儿子关于女人的互动话题说明了什么?《十日谈》在当时为什么会被多次列为了禁书?
人的本性是喜欢美的,人是有欲望的。它被列为禁书的原因正在于薄伽丘通过他的故事,嘲讽了宗教神学的伪善与荒谬,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性。
(二)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1.拉斐尔简介
拉斐尔的父亲是一位宫廷画师,所以他继承了父亲的绘画天赋。不幸的是,他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小小年龄就进入画室帮工,三十七岁就离开了人间。可以说拉斐尔短暂的一生是充满不幸与痛苦的,但他却将人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用画作的方式留在了人间。先后出示拉斐尔作品《圣母圣子图》和中世纪同一题材作品。人们形容他的作品犹如“明朗的原野”,这幅画能给你们带来那种明亮清新的感受吗?
问题:比较两幅画有什么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表情有什么不同?背景有什么不同?人物眼神有什么不同?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等等。
学生1……..
学生2……..
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而拉斐尔的画作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母亲的慈爱,孩童的依恋,人间的亲情。
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拉斐尔的画作则是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老师:每次看到拉斐尔的这幅图都会很感动,是什么力量促使拉斐尔画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
圣母圣子图?如此渴望人性、亲情的回归?
学生1……..
学生2……..
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笔下的圣母,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他笔下圣子,充满了对母爱的依恋。
老师:其实,文艺复兴的巨人大多都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同学们不妨动手去查查资料,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们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三)米开朗琪罗?《大卫》
1.米开朗琪罗简介
在采石场边长大的米开朗琪罗,从小就与石头、凿子、铁锤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他用手中的凿子与铁锤,在石头上雕刻出了“青春的凛然”和“生命的珍贵”
出示惊世之作——《大卫》系列
教师: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少年时,以色列人经常与非利土人交战。有一个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亚,力大无敌,出阵40天,以色列无人敢来应战。一天,大卫去看望在以色列王扫罗军营中的三个哥哥,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怒而上阵杀敌。他没有戴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仍然穿着平时的牧羊服,手中拿着投石器杀向歌利亚。就在歌利亚举刀杀向大卫的瞬间,大卫用石子击中歌利亚的脑门,巨人歌利亚倒在地上,大卫趁机将其杀死。非利土人阵脚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赢得了胜利,大卫成为举国知名的英雄。
问题:从大卫这个英雄人物身上你能感受到什么?大卫为什么会散发出这样的气质?
学生1……..
学生2……..
力量、希望、勇气等等。人物散发出这样的气质是因为大卫引导族人走向了自由。所以米开朗琪罗在这里其实是想表达追求自由的信念!教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作品背后的这层含义,是因为我们了解作品本身的背景知识。
(四)达?芬奇
老师:达?芬奇让人感到神奇、睿智的地方,首先来源于他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摄人心魄的微笑。出示《蒙娜丽莎》
问题: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娜丽莎形象中,能感受到什么?她的身份是什么?她的微笑有什么含义?
学生1……..
学生2……..
老师:其身份游走于贵妇与农妇之间,游走于富人与穷人之间,但不论是什么身份,她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专家有这样的解读
材料:“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老师:看完专家的解读,你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呢?所以借助专家的见解对我们艺术鉴赏品位提高是有帮助的。
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捕捉人间如此神秘的微笑除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外,还源于他对其
他领域的深入研究,同学们知道他对哪些领域有研究?
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科学。出示达芬奇科学设计草图
在当时那个时代,达?芬奇被称为“全才”,是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拥有很多“粉丝”。对自己的这些成就,他还有一句格言:“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从达?芬奇的草图与设计中,你们认为达?芬奇追求的是什么?
追求真理与科学。
15、16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一时间,欧罗巴的天空,星光灿烂。在英国,一颗闪耀的明星冉冉升起,他就是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
(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简介
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悲剧作品之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结束学业,回国发现,父亲已被叔父害死,叔父篡夺了王位,还强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复仇,杀死奸王…
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问题:莎士比亚对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赞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
教师:我们通过了解五位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而他们的思想完全是对中世纪思想的一种颠覆。人们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精神称为人文主义,根据我们所学,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人文主义吗?(老师应提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核心是什么? )
学生1……..
学生2……..
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回归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压制人性灭人欲。提倡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反对盲从迷信的愚昧思想。
教师:联系时代背景,大家想一想这一精神在那个时代的价值何在?
学生1……..
学生2……..
教师:人文精神诞生于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之下,又服务于新形态的经济。其时代价值就在于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设计意图:“感受文艺复兴”是实现本课三维教学目标的主体部分。就设计思想言,首先是要将课本零散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其次是在教学主线上要与中世纪的教学内容形成对比,加深认识;最后还要适当加入欣赏方法的指导。
第三环节:回味文艺复兴
老师:前面我们探源文艺复兴、感受文艺复兴,完成了本课学习。最后这个回味文艺复兴的环节中,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文艺复兴最深刻的感受。
示例:文艺复兴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觉醒,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思想上,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学生1……..
学生2……..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对本课教学有效性的检验。倘有学生在反思中提到“人文主义也有人性膨胀等不利影响”时,需及时肯定这种反思精神,点到为止化解这一困惑。
第二部分 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
环节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出示“亚当与夏娃”“科隆大教堂的杰罗十字架”插图和早期基督教义《罗马书》,帮助学生体会原罪”和“救赎”。
材料: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
——《罗马书》
阅读罗马书,体会基督教早期救赎的含义。
学生1……..
学生2……..
教师:第一幅图表达的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即亚当和夏娃曾经与上帝一起在天堂,但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犯下原罪,被逐出天堂。预示着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但这样人不就没有希望了吗?第二幅图是基督耶稣受难图,上帝派耶稣来拯救世人,用他的血为世人赎了罪,所以世人只要内心信仰耶稣,就能获得拯救。因此,两幅图片和《罗马书》文字内容的相互印证将“原罪说”和“救赎说”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且揭示了早期基督教的救赎思想即因信称义。
2.天主教会势力的膨胀
在中世纪天主教却宣扬“因行称义”的教义和天主教的教阶制度,并加强了对欧洲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垄断和控制。出示英诺森三世相关言论:
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
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
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问题:阅读材料分析中世纪欧洲权力结构以及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英诺森三世日月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原罪赎罪论)
学生1……..
学生2……..
英诺森三世时代天主教势力的强大,西欧封建王权衰落,地方割据,罗马天主教会势力鹤立鸡群,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罗马教廷势力超过世俗君主势力,干涉各国内政,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因行称义
材料:因行称义,就是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摘自《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问题:研讨天主教因行称义的内涵及教会的作用(材料已经很明显)
学生1……..
学生2……..
教师:“因行称义”让人追求外在的善功而忽略内在的信和爱。更多的人愿意选择承载教会许诺的善功去代替信和爱。朝拜圣地、购买圣物、捐献财产购买赎罪券、建功德库…更极端的苦修如禁食鞭刑、凝望等也很风行。
但是教会神职人员却腐化、堕落、迫害异端,到了16世纪,教会的贪婪、掠夺、腐化已经让人难以容忍。(文艺复兴运动对此有深刻揭露。P28学思之窗思考题)
材料:14-15世纪,西欧各国先后经历了重建过程,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雏形。这些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王权强大。。。。
——摘编《世界近代史》
问题: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归纳16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
学生1……..
学生2……..
文艺复兴对天主教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
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
导火线: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劵。
设计意图:了解西方政治必须明白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实质上就是基督教文化,而了解基督教,就必须明白“原罪说”。这里引用了文字和图片史料,创设直观形象的历史情境,用直觉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他们的意识,发展成他们的素养。
环节二:马丁路德及其改革
1.马丁路德其人其事:
(1)缘起。马丁?路德(1483-1546),少年时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大学毕业后的一次险遇让马丁?路德对生命和永恒有了新的思考。他决然投入奥古斯丁修道院。
(2)苦修。进入修道院后,他按照天主教的信条潜心修道,并刻苦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神职人员。
(3)怀疑。如此虔诚修炼,他的灵魂仍不得安宁。马丁?路德逐渐对天主教会和其倡行的“因行称义”产生怀疑。
(4)转变。马丁?路德有机会在1510年和1511年两次到罗马出差,他本以为来到距离上帝最近的圣地朝拜可以获得神的启示。但罗马之行使他大失所望。马丁?路德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奴仆成群、出则有车、入则高宅、花天酒地、聚财、赌博,淫荡无度……。教会让人们安贫,自我反省、节制,而高级教会人员却过着与其教义严重不符的生活,强大的反差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5)提出“因信称义”。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印刷术的发展,马丁?路德有机会接触到古希伯来文、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版的圣经。经过研读,马丁?路德发现罗马教廷拉丁文版圣经有很多地方和古代教义不同,他从古代基督教义获得启示,获得了救赎的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具体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经历转折的历程。从入教--神父-苦恼-顿悟。人物是的丰满、亲切,容易让学生引起共鸣体会。这样的梳理,对学生理解路德的思想历程是十分有益的,最后发现,“因信称义”教义的出现是路德思想历程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又恰恰恢复了最原始的教义。从而理解马丁路德改革依然根植并借助于历史传统。
2.比较天主教“因行称义”和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
因行称义 vs 因信称义
上帝 上帝
教会教皇 圣经
教阶制度 圣礼 唯独信仰唯独圣经唯独恩曲
信徒 信徒
问题:通过对比找出在人的救赎这个问题上二者的不同之处并领会因信称义这一命题的价值。
学生1……..
学生2……..
与教会对话到与上帝对话 从经教会中介到自我救赎。
价值的回答见设计意图表述
设计意图:比较“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的含义,意图清晰明了地揭示了这种区别,帮助学生明白人的得救“从与教会对话”转变为“与上帝对话”,教皇的权威被打翻在地,人摆脱了教会的中介和剥削,获得了灵魂的自我救赎的钥匙。从而领会“因信称义”是人的个性解放,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宗教改在欧洲扩展。
环节三:其他教派的宗教改革
1. 加尔文改革
教师:由于对《圣经》的解释不同和依赖的社会力量不同,新教除了在德意志和北欧传播的路德宗外还有英国的国教安立甘宗,法国人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改革而形成的新教加尔文派。
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贫穷与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他的内心必定充满对上帝的信仰,他的道德行为、宗教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等方面必定表现出淳朴、友爱、勤奋节俭等美徳。信仰是圣洁和获救的内在确证。善功是被上帝“拣选”的外在确证。通过增进现世的道德和财富来荣耀上帝
—加尔文
问题:归纳加尔文的新教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加尔文新教主张的价值。
学生1……..
学生2……..
先定论 信仰得救
先定论给现世的成功蒙上神圣性,从而引导、激劢人们在现世获得成功。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教师:同马丁?路德一样,加尔文也强调信仰得救因信称义,但他更进一步,提出内心信仰是获救的内在确证,而外在的善功是被上帝“拣选”的外在确证,先定论给现世的成功蒙上神圣性,从而引导、激劢人们在现世获得成功。而这也恰恰把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再次揭示了出来,即努力去拼搏发财致富,取得现世的成功,打破宗教认为财富即罪恶、否定现世的说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2.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
材料1:于是新兴的列国国君,便向它要回法庭独立权,要回敕封主教权,要回国家在教会产业上的收税权;人民也举起手来,向它要回思想自由权、读书自由权、判断善恶的自由权、生的权和死的权;一般困苦的农民,更是额皮流血地叩求教会,去减少他们的负担。可怜那个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的教会此时,竟是四面受敌了。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2:路德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思想获得了神圣性。安立甘教把上帝等同于英格兰国王,使政治利益获得了神圣性。而加尔文则让上帝直接呈现于最卑微的实践活动—世俗生活、日常工作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生活获得了神圣性,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神学根据,使其迅速成为不可战胜的时代巨人。
一赵林《西方宗教文化》
问题:阅读两位学者对宗教改革的评价,归纳宗教改革对西方的影响。
学生1……..
学生2……..
教师:由上面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教路德派、英国国教、新教加尔文派各自的作用,一个使思想获得了自主性,一个加强了国王的权威,一个赋予现世生活和成功以神圣性,而这一切,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结提升:宗教改革对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的文化、经济发展,对以后欧洲的政治革命影响深远。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评价道:如果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是近代的曙光,宗教改革运动则是继黎明曙光之后光照万物的太阳。
© 2018-2030 平台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402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