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体验学校2

教学设计《劝学》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  作者: 李景梅  |   发布者:李景梅 | 时间:2020-04-03 00:25:39 | 学段:一年级  | 学科:语文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熟练背诵课文。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

2、明确认识学习的意义。

3、体会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写作手法。

4、背诵1、2自然段。

一、导语

2000多年前,在一个清凉的夜晚,一位圣人在郊外踱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惆怅:“人性本恶”,我们的青年该怎么办?怎么办?只见他时而仰望浩瀚的夜空,时而平视前方的旷野,晚风拂起了他的长衫,忽然,他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开来,他疾步奔进客房,灯光下,挥笔疾书写下了《劝学》名篇,这一幕定格为历史。

大家知道这位圣人是谁吗?对,他就是荀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看荀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板书:劝学    荀况

二、作者介绍

荀子名,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三、解题。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解题

教师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说”“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勉励人们学习。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细心的聆听“荀子”的教诲。(听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标注字音、朗读节奏。

2、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词注音,通假字请注明所通之字。

(1)通假字(提问,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輮     有     参     知     生

(2)其它易读错字词(提问,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中   砺   参省   跂   臾   跬   骐骥   锲   镂   螯   为

请两名学生回答。

  

3.、把自己想像成荀子,模仿他的口吻大声的地朗读课文。注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标划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3名学生个读,师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探讨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理清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锲而不舍     用心一也)    (板书黑体部分)                                          

   4、为了表达对荀子的敬意,让我们齐声的诵读这篇经典之作吧。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学生齐读第1、2段

2、同桌两人为一组,探讨文中字词、语句,有问题的师生共同探讨。

重点实词:君子、已、为、中、輮、虽、有、槁暴、就、砺、博学、日、参省、知明

重点虚词:于、而

重点语句: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3、分析论证方法。

(1)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第2段主要讲学习的意义,这个观点很抽象,为了让我们接受这个观点,荀子采用了什么“劝”的策略?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

明确:通过五组比喻:“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我们写文章很忌讳繁琐罗嗦,你认为用五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是否犯了这一写作大忌呢?

 

明确:“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如加工、冷冻),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境界就会发展、提高。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輮、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所以,作者通过反复设喻,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不同角度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不但不繁琐罗嗦,反而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学生思考:课文第2段与第1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提到的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正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就应该不停止的学习,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4)学生讨论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论证(板书)。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反复设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示例: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4、背诵1、2段。(可自查、互查、教师检查结合)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劝学》的前两段,我们了解了古人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论证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社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至于怎样学习,古人也已早有见解,下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探讨。

八、作业

1、总结整理1、2段重点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1、2。

 

板书设计:

劝      学

荀 况


  比喻论证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

            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态度、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五、作业

1、背诵《劝学》全文。

2、以“为什么要学习”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