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网络研修平台

第一周集体备课的教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  作者: 石伊涛  |   发布者:石伊涛 | 时间:2020-02-15 11:36:56 | 学段:小学  | 学科:语文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

(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北京的春节

本文主要讲述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课文要采用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

1.利用音频将学生带入春节热闹非凡的境界。

2.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关于他们城市的文化。

 

2.腊八粥

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

1.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方的风俗。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词。

3

1. 指导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2.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4*.藏戏

本文主要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家乡的风俗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介绍你们家乡的风俗活动或参加这个风俗的感受。

2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对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能顾详略得当的描述。

语文园地

学习写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对于次要内容要简略表达。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了解习俗的寓意,提高书写速度,积累古诗《长歌行》。

2

1.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详略表达。

2. 让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3.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4.理解诗意基础上背诵。

 

课时安排:1.北京的春节   2课时

         2.腊八粥       2课时

         3.古诗三首     3课时

         4*.藏戏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县一小周玉萍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县一小李婕

课题

1、北京的春节

课型

精读课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利用图片、查找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自主阅读、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4、抓总起句、中心句和时间词语去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重难

教学重点

4、抓总起句、中心句和时间词语去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品读写得最详细的部分,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品读语句,联系实际,想象画面,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4、自由读老舍的资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交流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查学诊断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指名词语,师生评价。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学习情况。

三、导学施教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品读写得最详细的部分,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C、孩子们喜欢吃些零七八碎。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查找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孩子们在做什么,大人们在做什么?读一、二自然段,重点品味腊八的时候,人们都在做什么?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自主阅读,品读语句,联系实际,想象画面,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5、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6、比较除夕与正月初一是怎样的“截然不同”?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提高自读自悟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四、练测促学

1、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fěi cu?    biān p?o     zhēn    zi    l?   zi  

(       )    (       )  (          )  (       )    (    )

 s? yu?n      zhāng dēng ji? cǎi     w?n xi?ng gēng xīn     

(      )        (                 )    (                 )

 2、课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节日?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五、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节日?

小结: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得的收获。

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1、2、3题。

          2、搜集各少数民族的节日资料。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框: 板  书  设   计文本框: 板  书  设   计 

 

 
 

6、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阁楼月明中。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过渡到新课。


二、查学诊断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那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导学施教

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1、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提高自读自悟能力,在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4、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查找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5、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

设计意图:在读中作比较,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练测促学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写作能力。活学活用,一课一练,一课一得。

五、拓展延伸

交流搜集的少数民族节日资料:

壮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是为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藏族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

满族过春节,在时间上基本与汉族一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过年的头几天因忌动刀剪而且宾客往来较多,有时无暇做饭,把缸里的黏豆包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下就可以当顿饭吃。

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6、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县一小周玉萍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县一小李婕

课题

1、       腊八粥

课型

精读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重难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法、学法

教法:一读,读通。二读,读懂。三读,读细。 四读,读出味儿。

学法:1、借助注释理解大意。2、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设计意图:以中国传统节日导入,创设出浓浓的节日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二、查学诊断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l?(腊月)   粥zhōu(喝粥) 腻n?(细腻)

栗l?(板栗)   咽y?n(咽下) 匙ch?(汤匙)

灌gu?n(灌溉) 搅jiǎo(搅和)   稠ch?u(浓稠)

嘟dū(嘟嘴)   熬?o(熬粥) 褐h?(褐色)

缸gāng(水缸) 脏zāng(脏乱)   筷ku?i(筷子)

(2)解释词语。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4. 再次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5.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导学施教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品读写得最详细的部分,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3.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4.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练测促学   

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拓展延伸(含作业布置、课堂小结)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抄写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查学诊断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检测学生读书的情况: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导学施教

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1.盼粥.

(1)       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    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      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    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猜粥

(1)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      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  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  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

设计意图: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反问句来引导学生感受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

四、练测促学 回读赏评,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加深对腊八粥的情感认识。

 


 

2腊八粥

 

              盼   迫不及待

              想   苦苦等待

等粥          猜    美妙

              看    惊异

喝粥          心满意足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