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网络研修平台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  作者: 喻兵  |   发布者:喻兵 | 时间:2020-02-14 13:35:17 | 学段:高中  | 学科:历史

 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A)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从而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变迁过程

鸦片战争(1840)—辛亥革命(1911)—新中国诞生(1949)—改革开放(1978)—

变迁原因

外因

具体内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西方文化

逐渐渗透

西方民主

思想影响

(1)戊戌变法

(2)辛亥革命

(3)新中国成立

(4)改革开放

(1)洋务运动

(2)计划经济

(4)“菜篮子工程”

(5)“安居工程”

(6)技术提高

思想解放

人性追求

一、导入新课:

自从中国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二、新课推进


表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变化表现

(概括)

鸦片战争以前

1840-1911-1949

1949-1978年

1978——

服饰

 

贵族长袍马褂

平民:布衣

男:①西装

中山装   

女:③旗袍(旧式、新式)

④欧式裙  

学生⑤学生装 

(五花八门)

连衣裙

(布拉基)

花布衫、

花布袄

绿军装、干部装                        

(衣着朴素)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从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 

和五彩缤纷   

 

饮食

 

贵族:满汉美食

平民:粗食

南方:米饭海鲜,

北方:面食肉类

大城市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中餐:求美味  ,西餐:营养  ,

票证供应(计划经济);

物资匮乏

 

(食物简单)

 

“菜篮子工程”(1987年)

讲究营养

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

讲求营养健康

居住

 

贵族:深宅大院

平民:普通民居

①欧式洋房,

中西合璧豪宅

③传统四合院

住房拥挤

家具简单

“安居工程”

(1995)

宽敞舒适优美

从传统平房

到宽敞楼房

习俗

风尚

缠     足、

包办婚姻等、

旧礼仪称呼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③改革婚姻、丧葬制度④变革社交礼仪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休闲娱乐、

环保卫生、

③赈济灾区、

④关注民生

改变陈规陋俗

推广文明习俗

 

表二:具体原因


外因

具体内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具体

原因

西方文化

逐步渗透

(1)戊戌变法

(2)辛亥革命

(3)新中国成立

(4)改革开放

(1)洋务运动

(2)计划供应

(3)“菜篮子工程”

(4)“安居工程”

(5)技术提高

思想解放

人性追求

原因

概括

西方文化

逐步渗透

社会制度变革

政府政策调整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科技进步

(根本原因)

思想解放、

观念更


探究1:从衣、食、住、俗四个方面列举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路引领:列举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

答案提示: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

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答案提示(两种种表达方式):

表一:具体原因归纳一:

时期

近      代

现      代

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1)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3)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4)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等

(5)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探究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搜集了两种观点(依据进程时间选做)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旧的文化显然已不合时宜,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是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学习外来文化,同时认真甄别,为我所用;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探究四:建国初,为什么刮起了“苏联风”?

外因:中苏友好结盟

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政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运动频繁。

思想:封闭保守,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三】精讲点拨

1.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

切点:从服装的功能切入(美化、保暖、身份、实力等等)

解答: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2.旗袍的由来


切点:吃西餐、吃中餐所用餐具和不同?(刀叉、筷子)

解答:(1)中西方文明的起源不同,中国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食物以植物类为主,进食以饭和纤维类食物居多,用筷子。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食物以海岸生物为主,刀叉方便进食。

       (2)餐重“口味”、西餐重“营养”,这都是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追求。

4.维新派为什么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切点:“辫子”“缠足”与工业文明需求之间的矛盾。

解答:从经济上看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5.“缠足”的起源,审美四层次。

“缠足”的起源南唐后主李煜乃徐州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因此在南唐的后宫中,每日彩蝶飞舞于花间,蜻蜓点水于湖面,美人们如云似霞,个个花枝招展。而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娘的年轻女子。(yǎo)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
      

6.辛亥革命期间的“断发易服”为何具有反清色彩.

   :蓄辫的历史,辫子的含义

7。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说明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特征(不平衡)。

答:时间上看:1978年后,变化最快、变化最大。

       空间上看:城市比农村变化快、变化大,沿海比内地变化快、变化大。

8.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实质。

实质①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

9。结合必修1(政治文明史)、必修2(物质文明史)的相关内容,淡淡你对“近(现代)代化”内涵的理解。

答:政治:民主化    经济: 工业化   生活:丰富化     习俗:文明化 

【四】 本课小结(两种方案,依据进程时间选择运用)

1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本课要旨

 (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3)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五】反馈训练(依据进程时间确定课上和课后完成量

(一)单项选择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答案:C

 219123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答案:B

 3.服饰改革浪潮中,中西合璧的产物是

    A.长袍马褂        B.中山装和旗袍   C.上袄下裙        D.早晚礼服                 答案:B

 420世纪90年代,粮票、粮本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什么

    A.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步建立               B.短缺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                

    C.定量配给制向市场自由采购制转变      D.国家放开粮价市场定价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