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芳 | 发布者:赵晓芳 | 时间:2020-04-29 12:26:21 | 学段:小学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4】【精华数:】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六年级 | |||
教学内容 | 1北京的春节 | 授课教师 | ||||
主备人 | 赵晓芳 | 授课时间 | 2020年 2月2日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问的欲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通读顺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内容了解北京习俗。 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点突破方法 1.学生自主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留下的整体印象。 2.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关键问题去读课文,再合作交流和讨论。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详略得当的方法。 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语言的特点,交流合作评价的方法,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 点拨法。 学法:自主阅读 小组合作 交流评价 检测总结。 教具准备:教师:课件和教案。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一、创设情境、预习检测: 1.教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春节)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师爱点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饺子 万象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三、新知检测、拓展延伸: 1.小组完成表格汇报交流。2.班级汇报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四、总结求真、巩固提高: 1.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时间: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 必做题:抄写生字并组词。 选做题: 2、预习作业:熟读课文:了解本课语言和写作特点。 | 个性化建议: | |||||
教后反思: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一、创设情境、预习检测: 1.上节课,我们讲了哪些内容? 2.你觉得本课的语言和写作有哪些特点? 小结: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师爱点拨: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 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三、新知检测、拓展延伸: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排比句的作用。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四、总结求真、巩固提高: 1.学生总结: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 (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2.教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开始:忙碌 高潮:热闹 ----除夕:喜庆 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 惬意 元宵:红火 欢乐 结束:留恋
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 必做题:小练习册。 选做题:小练笔: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写一个节日。 3、预习作业: 读通读顺《腊八粥》。
| ||||||
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