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语文五润教案

       作者:杨婕 | 发布者:杨婕  | 时间:2020-04-24 21:19:51  | 学段:小学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3】【查看次数:8】【精华数: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1.《古诗三首》    备课人:宋佳丽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借助图片,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

2.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2.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六、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练习册

2.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教师评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2.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兴趣。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教学后记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凭借文中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古诗,我们再来一起背诵一遍。

2.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3.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2.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教学后记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2.《祖父的菜园》    备课人:宋佳丽

 课时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和《稚子弄冰》,同学们再来背诵一下。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理解课题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板板书设计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教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学法: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学生交流资料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

2.简介《呼兰河传》

3.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3.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祖父的园子

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教学后记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

(二)走近祖父,感受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是那样的淘气,那样的调皮,祖父是怎样对待她的,阅读课文5—14自然段,标出有关句段,细读感悟。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以下问

(1)从“慢慢”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

(2)文段描写了祖父的几次笑(三次)分别是怎样的笑?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走进景物,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1.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看看能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

(四)学习课文18—20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20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三、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小组交流: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四、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练习题。

2.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和小伙伴交流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感受到祖父的园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子的满心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快(板书: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1)讲解“我”和祖父种小白菜。

(2)讲解“我”帮祖父铲地

(3)讲解“我”在园子里的玩耍

(4)讲解“我”帮祖父浇水

(二)走近祖父,感受慈爱。

作者在园子里是那样的淘气,那样的调皮,祖父是怎样对待她的,阅读课文5—14自然段,标出有关句段,细读感悟。

(三)走进景物,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看看能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四)学习课文18—20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20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读了课文,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


板书设计

      

祖   记忆中的园子——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父   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快乐和顽皮                    眷恋童年

的                                                

园   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快乐和自由            怀念祖父

子   玩累入梦——快乐

教学后记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3*.月是故乡明     备课人:赵静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字,会读“烟波浩渺、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法:合作解疑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字,会读“烟波浩渺、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布置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从课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自学互动

1.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2)学习多音字“燕”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理清结构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2.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想到季老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教师巡视指导。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童年趣事呢?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三、教师总结: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月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后记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4*.梅花魂       备课人:赵静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法:合作解疑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布置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从课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自学互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标记。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因梅花而想到外祖父。

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回忆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和他所珍藏的梅花图,表现了外祖父时刻思念祖国。

第二层(第4—15自然段):写临别回国前,外祖父送给 “我”梅花图和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赞扬梅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老华侨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照应开头,写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

四、课堂小结:

结合全文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重点。

2.完成课后习题。

一、交流解题:

1.你能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吗?

2.弄懂了课文题目的意思,再来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崇高精神?作者围绕梅花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二、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师总结。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四、学习写法。

1.快速默读全文,感受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①文章抓住外祖父的五件事进行叙述,在叙事中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赞颂梅花品格以及通过梅花寄托的热爱祖国之情。

②语意含蓄,感情深厚,借物抒情,充分地揭示了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

③文章在写法上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引起下文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    不能回国      眷恋祖国   首尾呼应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照应开头


教学后记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语文园地       备课人:赵静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法:合作解疑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交流:

①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③抓住文章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句段,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从课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学运用。

例如:萧红《祖父的园子》中我和祖父的对话。(从作者对事情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亲和疼爱孙女。也感受到作者对祖父的崇敬和怀念。

三、布置作业

1.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些。

2.完成课后练习。

一、学习“交流平台”。

问题引导: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读一读上面四个小朋友说的话,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看你都了解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练一练,学运用。

1.怎样体会到下面各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小结:这段话,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事物上,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父的园子深沉的热爱和怀念。从文段对花、鸟、虫子等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祖父园子的热爱和怀念。

三、我拓展,我积累。

寓情于景:情感的抒发蕴蓄在景物里,即情景交融。

融情于事: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事件的叙述中。

借物抒情:情感的抒发蕴蓄在对某一物的介绍中。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

寓情于景   融情于事    借物抒情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①这是对比。

②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

二、学习“日积月累”。

1.介绍诗人: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

2.小组自学,全班交流

3.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三、布置作业

延伸阅读:

母爱是世界最纯朴无私的爱,是文人笔下永远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母爱的真挚,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赞美母爱的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子写一写。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师概括小结。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解题: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4.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三、教师小结:《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单元:第一单元       课题:口语交际      备课人:赵静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使学生感到童年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写法,用书信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2.联系生活实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情感,培养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写法,用书信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难点:学习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自由交谈

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二、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三、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童年生活。

2.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推荐阅读:《笔墨童年》余秋雨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谈话揭题: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交际要求。

1.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

2.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3.评议谁最棒。

三、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播放歌曲《童年》)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教学后记





单元:第一单元    习作 : 那一刻,我长大了     备课人:赵静

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难点: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批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也长大了,又会做什么事情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星星,你觉得你能得到哪颗呢?

3.独立思考: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寻找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4.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相介绍让自己觉得忽然长大了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

二、互相交流,指导命题。

1.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感人的文章?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三、作业设计:

    独立完成习作并誊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小组交流: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上面资料中的“我”在那一刻长大了?结合课文插图,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一个人在那一刻长大了? 2.指导命题:

1)可以用“那一刻,我长大了”做为习作的题目。

2)根据选取的材料进行命题。

3)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感受对习作进行命题。

4)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做为习作的题目。


板板书设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教学后记





 

 

互动评论

  • 杨新霞(发表于 2020/4/28 12:43:55)

    很好哦

  • 赵静(发表于 2020/4/27 10:59:49)

    格式咋变了

    1. 杨新霞(发表于 2020/4/28 12:47:10)

      动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