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九下《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

       作者:王滢 | 发布者:王滢  | 时间:2020-04-22 19:28:45  | 学段:初中三年级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6】【精华数:

一、《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1、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

2、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③段中的两个事例:①穷人不接受侮辱性施舍②不辨礼义接受万钟

4、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穷人不接受侮辱性施舍(正例)    ②不辨礼义接受万钟(反例)

对比论证:(1)将穷人不接受侮辱性施舍的事例和不辨礼义接受万钟的事例作对比。

2)从前和现在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5、通假字归纳: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④乡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6、拓展练习: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①“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南宋末年文天祥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牺牲。

②“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7、复习练习

①1、本文用类比手法,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②第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从反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1、宋濂,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是明初开国文臣之首,本文选自《宋濂全集》。本文是一篇赠序,内容多为赞许、勉励之辞。

2、古今异义词(7组):①臭:古义:气味;今义:难闻的气味  ②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③再:古义:两次;今义:第二次   ④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⑤博士: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今义:一种学位名称  ⑥遗:古义:给予,赠送;今义:遗失、遗留。 ⑦假::古义:借;今义:虚假,与“真”相对。

3、一词多义(1个)以:①无从致书以观  来     ②俯身倾耳以请  不翻译

③以衾拥覆   用   ④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把

4、通假字:3个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辩论。

5、本文的主要内容: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经历和现在的太学生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6、文章从哪些方面叙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求师之艰、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

7、文中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无冻馁之 ②无奔走之劳   ③有专门老师   ④有丰富藏书

8、本文将自己和太学生进行对比,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  不怕吃苦,要专心、持之以恒。

9、本文采用对比和现身说法来勉励马生。

10、你觉得“先达”对学生“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答案一:不可取。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

     答案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师长是传统美德。

11、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答:这是中国旧式教育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和老师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也不是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