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作者:牛玉琴 | 发布者:牛玉琴  | 时间:2020-04-22 12:55:57  | 学段:初中二年级  | 学科:历史 | 上下册:下册

    【评论:5】【查看次数:24】【精华数:

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出现图片及史料的分析,提升读图、解图及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明确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2、学情分析

(1)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及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外交及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通过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掌握新知和复习旧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由于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 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3)大多数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比较多,便于本课的学习。

在新课标中对于本节课内容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但根据历史学科的时续性特点及为讲下节课做铺垫,所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特点,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新中国成立,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难点】 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

依据: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在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出示图片材料:《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场景,问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设问:回顾了旧中国的外交,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吧!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展示课标  【课标要求】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学生齐读)明白本课目标,让我们一起前进吧!

活动2【活动】自学    

自学内容:阅读教材P81-84

自学方法:用笔标出重点内容,保持安静,6分钟。

1.找出新中国建立时,奉行的外交政策。

2.归纳我们国家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

3.圈、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4.找出万隆会议的主题;思考会议遇到了什么困难?周总理是怎样解决的?

5.总结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提出了哪些主张?(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自学效果)

活动3【活动】合作释疑

一、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1、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设问: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键词:独立、自主、和平)

2、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形象彻底转变,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

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

1、过渡:然而当我们环顾世界,准备大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面临的外交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2、分析建国初的外交形势:指出二战之后所形成的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的国际背景及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孤立政策和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的情况(地图:美苏对峙)。

设问:面对着当时对中国十分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

3、成就:一、中苏建交、毛泽东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合影)。二、建国后的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材料:17国国名)。指出这是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开展外交活动的成果。

三、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世界

1、过渡: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为给新中国打开一个新局面,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视频(光看不行,老师要检测大家的观看效果)  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时间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的时候

提出者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肯定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总理吴奴

   4、强化记忆——挑战自我:1分钟背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提示:背修改后的提法)

四、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提醒学生看课后自由阅读卡)

五、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1、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面对着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如何才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周恩来在随后的万隆会议上,是如何创造性地处理这个问题的。

2、展示:万隆会议视频   概括:万隆会议概况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与国家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会议性质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讨论主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完成

   (1)万隆会议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挑拨下,把矛头对准中国,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议程)

   (2)周恩来是如何应对的?(周恩来从容镇定、因势利导,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4、出示材料:

材料一    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又指的是什么?

指出周恩来的应对方式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核心是: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这一切感动了与会各国,也感动了世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六、知识拓展

对比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谈谈你的认识。

七、课堂小结

 


互动评论

  • 唐惠(发表于 2020/4/28 9:13:09)

    环节严谨教法学法具体

  • 俞立东(发表于 2020/4/27 11:07:30)

    自学方法具体可行,指导性强,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 徐艺华(发表于 2020/4/25 10:40:59)

    能够紧扣课标,抓好教学重难点。

  • 路咏瑞(发表于 2020/4/24 12:14:04)

    环节清新,材料选择得当,问题设计结合学生实际

  • 王立哲(发表于 2020/4/22 18:30:01)

    问题设置合理,学生活动设置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