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研修日志】|  作文能力:起于发现错误,成于矫正错误

       作者:马红霞 | 发布者:马红霞  | 时间:2020-04-17 18:20:20 

    【评论:4】【查看次数:6】【精华数:

作文能力:起于发现错误,成于矫正错误

       —— 名师石修银作文课堂高效之秘

叶圣陶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吾师石修银说:作文教学就是学生报告,师生讨论,老师指导与订正,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演练。”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大多一线老师都不敢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修改,怕耽误时间,怕课上不完。石老师则相反,我常常看到他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修改作文。

一、一字之差,当改则改

一次修辞操练的课堂上,一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母爱像一阵春风,吹散我阴霾的心绪;

母爱像一汪清泉,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母爱像一缕阳光,温暖我受伤的心灵。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是学生七嘴八舌夸赞: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比喻非常恰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爱温柔、温暖的特点;非常有文采等等。在大家说了很多夸赞的话后,石老师说:“我也认为这个习作不错,修辞应用非常到位。但是如果一篇作品有多个主题,就不太好了。这三个分句,三个主题。怎么能变成一个主题呢?”同学们一片茫然,这时候石老师又说:“如果加一个字,变成这样:

母爱像一阵春风,吹散我阴霾的心绪;

母爱像一汪清泉,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母爱更像一缕阳光,温暖我受伤的心灵。

大家现在齐读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后茅塞顿开:一个主题,重点突出了,更加精彩了。就加了一个“更”字,却有这样的神奇效果,简直是神来之笔。学生在以后用排比句做开头,一定会记得要凸显一个主题,要用一个“更”字。

    二、句段之误,能修立修

有一次训练材料作文,题目如下:

韩愈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即疑惑、困惑、迷惑……学习中我们曾存有疑惑,生活中我们曾遇到困惑、感到迷惑。我们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学习中我们勤学好问,不懈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学业上的疑惑,收获了知识的财富;生活中我们反省深思,不断探求,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思想上的困惑,丰富了人生的阅历……

“解惑”为题作文。

学生展示出来的作品如下:

A、韩愈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学习中的疑惑,生活中的困惑、迷惑,无一不伴随着我们成长,而我们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心中有个疑惑:我勤于作文,可作文水平似乎总还是无法提高

B、惑,疑问难题。

   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集市买菜。路过水果摊时,妈妈停下来买了几个大苹果。摊主摸了摸我的头,又挑了几个大橙子往袋子里塞。因为家乡有一个习俗,乡里的亲戚朋友买东西时,总会另外多给对方一些。可是妈妈总是推辞,最后只留下一个

   那时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石老师指出这样的开头,要么用了材料中的原话,要么对题目进行了解释。这样写材料作文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注意三点:

A尽量不用材料关键词

B尽量写少人写的角度

C文章要让人看懂你的所选立场

经过石老师指导后,学生再次展示出来的作品就不一样了:

A、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的疑惑,无一不伴随着我们成长,而我们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心中有个疑惑:数学的难题,只凭着满腔热血与不懈坚持,究竟能否解开?

B妈妈路过乡里人的水果摊时,妈妈停下来买了几个大苹果。摊主摸了摸我的头,又挑了几个大橙子或香蕉往袋子里塞。可是妈妈总是推辞,最后往往只留下一个。

那时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修改过的习作,主题鲜明了,对材料的理解处理有技巧了。课堂上引导学生修改习作,这时间浪费的值!

三、篇章有差,出谋划策 

一次作文练习题目是《读书也是快乐的》,一个学霸女生的展示习作如下:

历史悠悠,纵然曾雍容胜景,也不过白驹过隙,唯有文字与思想的凝聚是永恒不朽的。就像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即使经过了千百年的洗礼,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誉,获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称号。从传说到西汉,从黄帝到汉武帝,它将泱泱华夏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囊括其中。每当我捧读《史记》时,总能深深为其中精炼的语言、厚重的历史感所触动。读书,是历史的传承,它任我在历史长河中游弋,探寻快乐。

或许,是这个社会扭曲了读书的本质。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却忘记了读书的真谛,失去了读书的快乐。

撷一段纳兰的心绪,取三分务观的淡泊。我只想说——读书,也是快乐的。

作品展示之后,同学们纷纷评价词句都很优美,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石老师说:“这篇作品,词句很美,看得出来是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但是,整篇文章缺乏生活原味,蜻蜓点水,不具体,就失去了真实感。建议增加一些实实在在的读书事例,比如父母督促你读书之类的。课堂上估计也没那么多时间,建议你在课堂上修改开头结尾,下课后再修改中间内容。”

在课堂修改环节过后,这个学生的作品开头和结尾,摇身一变,成了这样:

开头: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旁,严肃地看着我,问道:“你好好地想一想,你读书在什么方面最感兴趣?” “大概是古生物吧,我对恐龙之类的比较感兴趣。”我看看答道。“对呀,你就多看看这方面的书,有兴趣才会快乐。”父亲点点头。

结尾:西边一片彩霞。爸爸走进房间,看到我津津有味地翻阅《恐龙生命》,摸摸我的头:“读书有快乐吗?你读书要根据自己真正的兴趣,读书有兴趣,读书就有快乐。”

修改后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不再是云里雾里的空话了,很接地气。后来这孩子把全篇修改出来,传给了石老师,果真就成了一篇佳作。

谋篇布局的失误,固然很难在当堂矫正,但是提个给学生出谋划策,提供修改方案还是不难做到的。有了修改方案,课后再去完善,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四、主题偏颇,心灵沟通 

有一次,练习的话题是:我今天真痛苦。一个学生展示的文章题目是《我把兔子洗死了》,结尾如下:

 小兔,对不起,我真不知道你怕水,我不是故意的,早知如此,我就不逼你洗澡了,对不起,我后悔了,真的。

因为该生平时就比较开朗,所以石老师就直接评价:“初中生了,这样的立意有点幼稚,不适合。”该生有点难为情,但很快点点头,同意了石老师的意见。

另一次,练习话题是“我”,一个学生展示的作品是《我是一个大傻瓜》:

我是一个“傻瓜”,别人都叫我“傻瓜”。

在店里买东西,发现店主多找了钱,我返身把钱还给店主。胖店主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好学生。”正当我美滋滋地走出店时,却听见店主小声地说:“真没想到,这世上竟还有像她这样傻的人。”

上课迟到了,老师问我原因,我老老实实地回答:“睡过头了。”老师笑着说:“这是世上最好的答案。”说罢把脸一沉:“到教室后面罚站一节课。”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你怎么这么傻,‘睡过头了’,有谁信?”“你就不会说,走到半路发现书包忘带了。”“你就不会说单车半路坏了。”“再不行,你也可以说,送一位迷路的小妹妹回家,所以迟到了。”

对呀!我怎么就那么傻,以后我一定要学得聪明点。

一次坐车回家,好不容易挤上车,发现车上还有一个座位,我连忙坐到那位置上。心里得意地说,我是一个聪明人,聪明的人乘车总得有个座位。正当我得意时,我发现对面站的一位小姐用一种似笑非笑的异样眼光不时地看着我。

干吗,这样看我?我心愤愤然,扭头看车外。

车到站了。啊,太好了!终于做了一回聪明人了。这下我的同学就不会说我傻了吧。咦!真怪了,怎么坐不起来了?怎么搞的?

我猛地站起来,回头一看,天啊,座位上竟粘了半块口香糖!这时我对面的小姐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真傻啊!”

我真是个大傻瓜

此文袒露真实心理,真实而鲜活,生活气息很浓厚。但是小作者对生活的审美取向有偏误。怎样才能引导他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石老师温和地对他说:“习作如做人,文中可见,你心地纯朴善良,有当今社会急切召唤的纯真美德,而文中却流露出消极情调,此和风共尘,抛却纯真的人格操守的人生取向,并非是当今为人处事所倡导。如果你的作品结尾明确一种取向,文章得分一定会很高。”那个同学当时似有所悟。

当堂修改环节结束后,这个学生的作品题目换成了《我傻吗》,结尾删去最末一句,变成这样:

走下车,迎面吹来一阵冷风,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踟躇路上,思绪翻滚。那笑咪咪的店主,那围拢上来深表同情的同学、那似笑非笑的小姐,难道他们这样才聪明?我真的傻吗?……

 咳,人生有多长,人为什么要扭曲纯真的心灵,去获取些许“好处”,甚或伤害他人图得几丝快慰?

经过这次修改,这篇文章立刻就有了审美价值与思想境界的飞跃。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前提是必须要能知道自己的“不佳”,才能有“百回改”的可能。但是在倡导“张扬学生个性,展现学生风采”的今天,大多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评价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习作不多考虑就进行虚情假意的赞美,夸大其词的表扬。学生也附和着阵阵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异常热闹,但是中考作文能力却不见提高,原因何在?

如果我们的作文课堂都能像石老师这样求真、求实,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扎实践行演练与矫正链条下的作文教学,何愁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互动评论

  • 张乃中(发表于 2020/4/22 17:52:29)

    好的作文往往是仔细琢磨,精雕细琢而来,马红霞老师对于作文课的见解独到,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示范!

  • 妥秀伟(发表于 2020/4/21 17:12:33)

    赞,有实例有方法。

  • 潘翠萍(发表于 2020/4/18 16:47:37)

    马老师的钻研精神值得我学习!

  • 帕蒂古丽·马木提(发表于 2020/4/18 12:44:51)

    马老师的文章,都是源自于生活,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