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易喜中 | 发布者:易喜中  | 时间:2020-04-15 18:05:57  | 学段:小学五年级  | 学科:音乐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1】【精华数: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唱歌:《送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统一和谐的声音完成歌曲。

2.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唱歌谱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wu音模唱,找到轻声高位的歌唱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更加珍惜同窗之情,师生之情等。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完整演唱二声部歌曲《送别》。

【教学难点】

歌曲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景导入

 

打出课题图片,伴随背景音乐,让学生走进教室就被引入到一种抒情的音乐氛围中,为本课的学习起到情景导入的作用。

设计意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放松心情进入学习,为后面的歌曲学习做铺垫。

二、练声环节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歌谱,打开口腔位置,身体坐直。

1.断音与连音的练习。

2.二声部的发声练习

教师利用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声部的发声练习。

设计意图

唱歌课进行练声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对歌唱有帮助,也对保护学生的声带有帮助。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人文关怀。二声部的练习,用的是歌曲二声部的部分旋律,也是对歌曲学习的辅助练习。

三、进入新课

(一)初次聆听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歌词先来听一遍。通过听赏这首歌曲,你能分析出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么?

学生: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和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教师总结: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在幽怨的笛声中,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无限伤感,他们端起酒杯,酒醉梦别,希望彼此在记忆里留下“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一幕。

设计意图

通过初听歌曲,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二)复听歌曲: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完整欣赏这首歌曲,观察歌谱,听听这首歌可以分成几部分?它们在演唱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歌曲分为两部分——齐唱部分和合唱部分。

教师:同学们观察和聆听的很仔细,这首歌曲分为齐唱部分和合唱部分。合唱部分大谱表中上面的旋律是高声部,也叫旋律声部。下面的部分是低声部,也叫和声声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歌曲进行观察谱面和聆听演唱,锻炼学生对二声部作品的判断分析能力。为后面的学唱打好基础,也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唱歌曲

1、齐唱部分的学习

 

1)线谱视唱

教师:请同学们视唱旋律,哪些同学愿意来尝试开谱?

个别学生在教师琴声的提示下视唱歌谱。

全体学生跟琴视唱歌谱。

2)简谱视唱

过程及方法同线谱视唱。但加快了视唱的速度,因为简谱大家比较熟悉。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的识谱能力。学生普遍线谱视唱不如简谱。故意把线谱放在前面,让学生先攻克最难的。否则,简谱唱会了,学生再唱线谱会背着唱,起不到边唱边识谱的作用。挑选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

(3)wu音模唱旋律

教师:请同学们用wu音模唱旋律,声音要柔和,共鸣点在头顶,声音要集中、流畅。

(1)填词演唱

教师:请同学们跟琴轻唱歌词,注意声音位置和气息要保持稳定。

提问学生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的不同,引出附点这个知识点。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晚风吹动柳枝,夕阳映印在连绵的群山中的画面感。

学生演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演唱情况可提出声音连贯、统一换气位置等要求,可重复演唱。)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歌曲进行音符和节奏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准确的演唱歌曲以及表达情绪打好基础。特别是wu音的模唱,可以引导学生把声音位置归拢在一起,达到声音统一和谐的目的。

2.合唱部分的学习。

(1)高声部的学习

(2)低声部的学习

过程及方法同齐唱部分的旋律学习。

(3)wu音分别模唱两个声部

提出具体的要求:高声部的声音共鸣在头顶,柔若轻烟;低声部的声音共鸣在胸口,坚如磐石。

(4)wu音合唱两个声部

教师提醒学生不同的声部共鸣位置不同,高声部像山间的云,低声部如远处的山。(这里是难点,可根据情况多唱几遍。)

(5)填词演唱合唱部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力度的处理,高音不要喊唱,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仔细倾听另一个声部,部分闭口音的字要提醒学生竖起来唱。

给学生渗透“音柱”的概念,提醒学生高声区音柱细,低音区音柱粗。(难点,可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酌情改进。)

设计意图

合唱部分的学习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循序渐进来完成。首先分声部熟悉旋律,给学生奠定音准的基础。然后根据声部特点调整声音的共鸣位置,继而填词演唱。很多技能和方法都要通过这个环节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合唱部分的配合,体会到合唱艺术的魅力。

3.歌曲的完整演唱。

教师:请同学们随老师琴声完整演唱歌曲,歌曲中出现

D.C.和FINE,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D.C.反复记号的一种,表示从头反复。FINE,意大利语结束的意思。

学生根据音乐符号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演唱提出要求,酌情增加演唱次数。

 

设计意图

通过歌曲的学习,给学生点滴渗透音乐知识。体现出努力在于平时,知识在于积累的教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

(一)学堂乐歌

1.了解什么叫“学堂乐歌”。

2.了解作者李叔同。

(二)新学堂歌

1.了解什么叫“新学堂歌”。

2.播放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师引导: 这首歌曲与《送别》相似,都是表达离别的歌曲,区别在于《送别》是外国的曲调填词而成,《赋得古原草送别》词曲都是来自我国的创作。

本课在《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歌声中结束。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欣赏更多的学堂乐歌和新学堂歌。

设计意图  

“学堂乐歌”和“新学堂歌”的对比,渗透了继承和发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歌曲产生兴趣。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下。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