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读书笔记】|  好书推荐——读国学经典《易经》之新路历程

       作者:康克华 | 发布者:康克华  | 时间:2020-04-15 16:39:38  | 书名:《易经》

    【评论:0】【查看次数:2】【精华数:

读国学经典《易经》之心路历程

    “读书启迪智慧,经典点亮人生”,今天,本人跟大家分享的是“读国学经典《易经》之心路历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确实喜欢读书,碰到一本“适合自己胃口”的好书,就算不吃不睡,也非得要把书读完才肯罢休。但本人过于“随性”,事实上并没有读多少书,读过的经典名著,也是屈指可数。读书少或者说不读书直接导致了本人的“智慧”至今也未曾“开启”,“人生”也没能被“点亮”,因此,对于初中部数学教研组推举我来参加“好书推荐”这个活动,本人实感为难,现书打油词一首,以表心迹,聊以自慰!

卜算子·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徨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沉浮,

海斗量福祸。

论到运交华盖时,

笑指乾坤错。

    以上是说在前面的话,是最近这一阶段时间生活与工作的心理状态,也是写作本篇文章的心里背景。

第一部分,自嘲

本人虽好读书,但并不善读书。读《论语》“义利”篇时,偶得一句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甚是得意,如获至宝,并辗转揣测,结合自己的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人虽称不上什么“君子”,但在行为上仍然力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者有三,其一、被逼无奈,“不为”不行,否则“五马分尸”,其后果不堪设想,此者必“为”。不管是否需要付出代价,还是符合自身愿望,且算个人意愿遭到“扭曲”,甚至遭到“强暴”,亦不敢说半个“不”字。其二、安身立命之本,“不为”则食无所物,衣无所着,住无所居,家将不能成其为家,此者亦“必为”焉。其三、精神追求,乐于“有所为”者,必“为”也。如:读好书,充实自己的精神,增长自身的见识,提高自己的品位,升华自己的灵魂;又如:为人师者,应当活在当下,良心驱使,抛开世俗与物质,敬业奉献,以自身所能,倾囊相授,并乐此不彼,自我陶醉,自得其乐。

“有所不为”者亦有三,其一、不能“为”之事,不强“为”,比如违法乱纪之事,自然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二、非自己所能之事,只好不为。其三、本人自诩虽不能顶天立地,但一直追求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对于夸夸其谈,画蛇添足,形形色色,多此一举之事,自然是不屑一顾。且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亦“欣然前往”,坚定“不为”,并以此自矜,奉为自身的人生信条。最终,头撞南墙,落得个头破血流,鼻青脸肿。而后反省,只因不读书,致使灵魂深处孽根性外犯所致。

迷茫彷徨之际,偶闻西汉刘向金玉良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于是乎,心血来潮,操起书本,狂学恶补,企图自医自身之愚,岂料弄巧成拙,产生“东施效颦”之功效。读书,并未能使我登入大雅之堂,反而贻笑大方,即将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呜呼……唉哉……

辗转反侧,思来想去,并非读书之错,亦非经典之过,而属本人之愚早已深入骨髓,并非汤药所能及也,意欲痊愈,除非刮骨疗毒。

第二部分,悟道

    就在本人认为自己病入膏肓的时候,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给我送来了“易经的智慧”。《易经》其实不是要给我们传授什么知识,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无上的智慧。易经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其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什么是“神”,“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即: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天道,即:阴阳之道。“易经”认为,天即是“阳”,地就是“阴”阴阳之道,便是天地之道,世间万物,以天地为大。人生天地之间,须知自身之渺小,须懂得阴阳之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阳极成阴,阴极成阳”讲述的是阴与阳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道理,阴阳不能颠倒,阴阳必须平衡。而现实生活中的“阴弱阳强”或者“阴盛阳衰”等阴阳不调的非正常现象比比皆是。以此往下引伸,凡事都得掌握好一个“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不足胜有余……”,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凡事都得追求恰如其分、刚刚好,不可以做得太满、太过度,否则,事情的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阴盛阳衰,适得其反。

地道,即:地道柔刚。大地乃万物之母,可是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的发展进步,无不是在这地球上为所欲为,而面对这一切,大地它没有说不,也没有拒绝,但当人类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对地球做了过分的事情时,大地会以“地震”、“海啸”等“刚性”的行为回馈人类。“民以食为天”,可是我们偏有人苛求“既要求马儿快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种做法,势必导致“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结局,因为这是违背“地道”的。一个单位,需要精细化的“刚性”的管理制度,因为用制度来进行管理很省事,免去了很多辨别是非、推诿扯皮的事务,所以一套好的制度能够成就一部分人,一套不好的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将毁掉整个群体。其错误不在制度本身,而在制度的当事人身上,试想,如果仅仅用冷冰冰的“刚性”的条条框框,去约束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鲜活的存物,就能有效地激发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还需要领袖干什么?所以,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须心存敬畏,尊重“地道柔刚”的客观事实,采取“刚柔并济”的手段,与之和谐相处,才是长久之道,“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所讲述的便是这个道理。

    人道,即:文化属性。自从有了人类,随即产生了社会,进而有了人类文明。透视整个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必然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命运规律,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存之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便是人道。那么,什么是强势文化,“易经”认为,强势文化在武学里,通常称之为“秘笈”,掌握在少数道行高深的人手中;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易懂、易用,就成为了流行品种。文化属性的价值在于无所用,无所不用。不同的文化属性,决定着人类文明不同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共勉

读书可以“启迪智慧”,经典亦可“点亮人生”。然而,智慧的启迪并非只有通过读书,人生的点亮也并非唯独经典可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抚今思昔,遥想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群儒刁问,“请问卧龙先生治何经典啊?”诸葛反讥曰:“尔等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下笔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结果众儒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智慧人生的开启,需要有一颗寻经问道的赤子之心,“一心向佛,孜孜以求,方可修成正果”。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本人认为:

读书,要“好读”而又无所不读,要博览群书;

教学,要“善教”而又无所不教,要有教无类;

学习,要“慎学”而又无所不学;要学成“通才”;

管理,要“非管”而又无所不管,要无孔不入;

……

这才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谛所在。而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想活得精彩,活得洒脱,就得有一颗居高临下的包容之心、有一方像天空一样博大的胸怀,因为我们需要接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需要包容社会上的是非黑白,更需要包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糟粕。

最后,以贾岛的一首《题诗后》与诸君共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