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实录】|  哲学基本问题

       作者:金艳霞 | 发布者:金艳霞  | 时间:2020-04-10 13:24:56  | 学段:高中  | 学科:思想政治 | 上下册:上册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二、教学重难点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学生思考、举例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讲故事《仁者心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教学

设置问题,凝练教材、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教师要注意对易混易错点点拨:(将两组词语对应板书写在黑板上:思维和存在、意识和思维)

1)思维和存在搭配,物质和意识搭配不要混着使用;

2)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不能说成“辩证关系”

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它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呢?哪两个方面?(请学生回答)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同题——哲学基本同第一方面的内容

何者为本原?也就是思维和存在先有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设置问题:是先有狗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狗的形象呢?

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经》中的故事中去,分析对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谁先谁后的不同理解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呼应课堂导入中利用《坛经》小故事的设疑。

你认为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请学生回答)

教师要注意对易混易错点点拨: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能等同

创设问题情境、分组互动、合作交流、学以致用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哪些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哪些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请任举一例说明理由)

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讨论前四个观点,第二大组讨论后四个观点,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然后由两大组分别派代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活动中,生生互动(讨论交流,质疑、激思等)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代表展示了自己小组交流成果,其他学生或质疑或补充,教师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点拨、补充、鼓励等

这些都是唯物主义成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典型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讲故事:《庄惠之辩》

由故事《庄惠之辩》过波到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学习

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散步未到一座小桥上,看到桥下的鱼游来游去、穿梭始戏,自由自在,于是就发生了下面一段经典的对白:

庄子:你看,鱼几是多么快乐呀!

惠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你是否同意惠施的说法?为什么?

按照惠子的理解我们不是鱼就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那,我们不是物就不能明白物的通理了,以此类推,这个世界我们就无法认识了!这个世界到底可知不可知呢?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呢?这就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如果认为思怖能正确认识存在,则是可知论的观点;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这个世界到底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呢?

播放视频《锲而不舍人英探索火星之路》,学生边看边悟,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析,这是不是说火星是不可认识的呢?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点评: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有挫折更有成功,我们常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从视频中看,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就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其实,绝大多说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只有极少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阶段性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其内容进行总结

 

我们知道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过渡)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找出并整体感知两点原因,再作具体分析。

展示图片《农民种庄稼》,创设问题情境。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俗话说,庄稼是朵花,全暮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这块地施什么比较好呢?

(你是根据什么制定学习计划的?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种地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展示漫画《抗早ro排洪》,创设问题情境。

你能够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做引导,比如:当地究竟是抗早还是排满,听谁的?完全听领导的?那应该怎么做?领导决策的时候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农民种地施什么肥,要看天看地又看苗,领导做决策,要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要符合客观,我们的思维要符合存在,这就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那,我们的学习活动是否会遇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理解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农民种地,领导做决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生活和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存在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阿题。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使我们的主观要符合客观,我们的思维要符合存在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师后发学生回忆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即哲学源于生活,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那,作为生活和实践反映的哲学能不能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另外,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七、课堂小结

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点明重点。

 

【随堂练习】:见课件

八、板书设计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九、教学反思: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通过讲故事《仁者心动》,提出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探究的兴趣。

2、通过设置讨论,故事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偏抽象深奥,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4、虽然我设置了合作探究的活动,但学生的参与力度显然不够到位。在问题的引导和点拨上,欠缺自然。

5、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不够明朗,原理与方法论的联系不够突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二、教学重难点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学生思考、举例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讲故事《仁者心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教学

设置问题,凝练教材、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教师要注意对易混易错点点拨:(将两组词语对应板书写在黑板上:思维和存在、意识和思维)

1)思维和存在搭配,物质和意识搭配不要混着使用;

2)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不能说成“辩证关系”

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它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呢?哪两个方面?(请学生回答)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同题——哲学基本同第一方面的内容

何者为本原?也就是思维和存在先有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设置问题:是先有狗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狗的形象呢?

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经》中的故事中去,分析对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谁先谁后的不同理解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呼应课堂导入中利用《坛经》小故事的设疑。

你认为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请学生回答)

教师要注意对易混易错点点拨: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能等同

创设问题情境、分组互动、合作交流、学以致用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哪些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哪些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请任举一例说明理由)

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讨论前四个观点,第二大组讨论后四个观点,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然后由两大组分别派代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活动中,生生互动(讨论交流,质疑、激思等)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代表展示了自己小组交流成果,其他学生或质疑或补充,教师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点拨、补充、鼓励等

这些都是唯物主义成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典型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讲故事:《庄惠之辩》

由故事《庄惠之辩》过波到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学习

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散步未到一座小桥上,看到桥下的鱼游来游去、穿梭始戏,自由自在,于是就发生了下面一段经典的对白:

庄子:你看,鱼几是多么快乐呀!

惠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你是否同意惠施的说法?为什么?

按照惠子的理解我们不是鱼就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那,我们不是物就不能明白物的通理了,以此类推,这个世界我们就无法认识了!这个世界到底可知不可知呢?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呢?这就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如果认为思怖能正确认识存在,则是可知论的观点;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这个世界到底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呢?

播放视频《锲而不舍人英探索火星之路》,学生边看边悟,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析,这是不是说火星是不可认识的呢?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点评: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有挫折更有成功,我们常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从视频中看,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就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其实,绝大多说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只有极少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阶段性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其内容进行总结

 

我们知道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过渡)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找出并整体感知两点原因,再作具体分析。

展示图片《农民种庄稼》,创设问题情境。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俗话说,庄稼是朵花,全暮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这块地施什么比较好呢?

(你是根据什么制定学习计划的?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种地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展示漫画《抗早ro排洪》,创设问题情境。

你能够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做引导,比如:当地究竟是抗早还是排满,听谁的?完全听领导的?那应该怎么做?领导决策的时候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农民种地施什么肥,要看天看地又看苗,领导做决策,要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要符合客观,我们的思维要符合存在,这就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那,我们的学习活动是否会遇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理解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农民种地,领导做决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生活和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存在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阿题。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使我们的主观要符合客观,我们的思维要符合存在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师后发学生回忆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即哲学源于生活,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那,作为生活和实践反映的哲学能不能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另外,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七、课堂小结

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点明重点。

 

【随堂练习】:见课件

八、板书设计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九、教学反思: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通过讲故事《仁者心动》,提出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探究的兴趣。

2、通过设置讨论,故事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偏抽象深奥,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4、虽然我设置了合作探究的活动,但学生的参与力度显然不够到位。在问题的引导和点拨上,欠缺自然。

5、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不够明朗,原理与方法论的联系不够突出。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