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来源:资源  |  作者:巴哈尔古丽·亚合普 | 发布者:巴哈尔古丽·亚合普  | 时间:2020-04-10 00:02:18  | 学段:小学  | 学科:数学 | 上下册:上册

    【评论:1】【查看次数:3】【精华数: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指、折、做、画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想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来的立体图形改为现在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但不知道这样做得效果怎样,所以没有这样去做,还是按照教材去做了,这点大家可以探讨一下。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校园一角学生上体育活动课情景图,师手上拿着什么?

(出示三角板)

指出三角板中的角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角,引入脚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

师生一起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并标明角的有关名称。

 

学生跟着老师画

通过做一做,画一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认识角的形状。

 

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

 

生完成练习,并听老师讲解明白小结知识的的由来,并加以巩固。

通过学生做一做,巩固角形状的认识,同时证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

制作活动角

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回顾本节课知识

巩固知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项目

A

B

C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

同桌评价:

老师评价:

八、板书设计

 

 

九、实践反思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互动评论

  • 巴哈尔古丽·亚合普(发表于 2020/4/25 13:27:05)

    微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