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者:王恒力 | 发布者:王恒力  | 时间:2020-04-03 21:00:48  | 学段:初中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上册

    【评论:2】【查看次数:7】【精华数:

《马  说》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他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走近韩愈的《马说》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个人读课文,小组读(其他同学听后反馈)

    3.结合课下注释译读,有问题全班交流

    4逐段翻译,然后默写你最有把握的那一段,同学互改。

   五、品读课文

    1.“也”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话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请你好好品味《马说》中的“也”字,说说你能品味到什么?

(惋惜   遗憾   愤慨)

下面请学生再读,旁若无人的读给自己听,把你品味到的上述感情读出来。

六、写法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酒,只是写马吗?不是,是写人。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那么写的千里马、伯乐、食马各指代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言志

小结: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与伯乐,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你对人才有啥样的看法?21世纪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拓展研究中的小短文。

2.背诵课文。


互动评论

  • 王来(发表于 2020/4/24 8:15:15)

    重难点突出,引导启发到位。

  • 夏霞(发表于 2020/4/17 21:42:04)

    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值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