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教案

       作者:王恒力 | 发布者:王恒力  | 时间:2020-04-03 20:55:30  | 学段:初中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上册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具有独立人格魅力的刘禹锡

             ——《陋室铭》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文字优美、意蕴深刻的美文,一方面表达了“穷则独善其身”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通过“诸葛庐”和“子云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其匠心之妙,结构之精,写法之巧,令读者叹为观止。

新的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同时创设富有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据此,本课在设计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需要练好诵读这一基本功,要培养学生自由诵读的好习惯。学习本课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根据“211课堂模式”授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提升,达标检测自学成果”的理念。

《陋室铭》是一篇铭文,同时也是文言文中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81个字,却是铭词中的长者。陋室是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本文以双句为主,多数句子是用韵的,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已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所以学习此文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尤其是本文是骈体文,读来琅琅上口,此文短小精悍,学生会更喜欢。适合朗读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背诵的目的。

【案例实录及解说】

一、导入:由学生的座右铭导入,阐述座右铭的作用,引出它是“铭”的一种,一起圈点勾画课下注释中的“铭”,今天就来学习刘禹锡的陋

解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好学,乐学,让学生知道“座右铭”中“铭”的来源,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检测第一课时
(一)古人读书是没有句读的,先自由读,再请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PPT展示没有句读的文本)

解说,学习古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由于本文短小,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章,回归原本,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挑战,也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想读,愿读。)
(二)学生能读得流畅是因为文章押韵,找出押韵的字,逢双句押韵(屏显)。
押韵的作用: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舒缓语气。再齐读来感受一下,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解说,一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告诉学生本文读起来流畅,是因为文章押韵;二是告诉学生押韵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技艺高超的同时,感受文章的韵味,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自然在读的过程中会注意押韵的感觉。)
(三)释文部分,出错率较高的字词和句子:

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蔓延。

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劳累。

“之”的特殊作用:

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无实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       之:助词,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再读一遍课文。

解说,文言文是由实词和虚词组成,而本课实词以词类活用见多,这是难点,也是考点,所示必须重点出示加深映像,其次本文中的虚词“之”也是一个难点,有多种解释,所以也要授之以渔。在此基础上再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意为品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
    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给大家背一背,同学们边听边想象陋室的画面,体会作者对陋室的感情。(师配乐朗诵)

解说,当堂给学生师范的作用,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一)作者喜欢陋室,赞美陋室,那么文中的“陋”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生:斯是陋室
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说,从细微处入手,从文题中切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陋室”陋在何处?讲“陋”的目的是为了下文的“不陋”做铺垫,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但是文章结尾作者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有什么可简陋的呢)作者看来陋室又不陋,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重点是哪一个词?(陋室不陋     德馨)

解说,通过孔子的话与前文矛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找到矛盾的终结点是“德馨”。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作用就是引领,点拨,而如何引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能一针见血的说出答案就要不断设计问题,在遣词造句中下功夫,少一句是欠缺,多一句是累赘,步步为营。)
(三)作者并没有开篇写“德馨”,而是写山、水,用意何在?
生: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德馨,山水有了仙龙就名、灵,陋室主人有了“德馨”哪还简陋。
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顺着原句应该是……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原文表达的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在哪里?
生:更能表现出作者自豪的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情感来读这两句。

解说,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文章做事都讲究含蓄内敛,所以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开篇直叙,而要以物来进行铺垫,在《诗经》中比比皆是,有一个舒缓的余地,让人容易接受,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比兴”。作者并没有按原句的形式来写,是为了引出他的自豪,自得之情。)

(四)那么让作者引以为豪的“德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对偶的修辞,写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也是一个儒雅的文人。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弹奏朴素的琴,阅读佛经。
师:作者并不信佛教,为什么要读佛经呢?(出示课件:台湾林清玄的一段话“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
生:作者想得到心灵的宁静与安静,根本不把富贵放在心上,是一个高雅的诗人。
生: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雅致。
生:“上”“入”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德馨,作者感觉到碧绿的苔藓竞相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那样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小结:因为“德馨”,陋室环境:(学生完成)因为“德馨”,交往人物:……因为“德馨”,生活情趣:……所以刘禹锡自豪的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不仅是他的人生宣言,也是他简朴雅致生活的追求。这种生活与喧嚣无关,与繁华无关,与富贵无关,与权势无关,他是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是五柳先生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他是刘禹锡的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解说,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找出句子不难,难的是如何与“德馨”二字相联系,如何体现本文的主旨。首先以学生为主体,跟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其次,从句子的写作手法入手逐字逐句,步步深入;最后引用名人名言,先贤古人事例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得到提升。学生在回答中就能联系到《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与作者的看法如出一辙,来增加语文的厚度与广度,在短短数语中体验作者为什么会有陋室不陋之感,体会到这是作者的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傲岸。)
(五)作者借描写室中景、人、事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出示课件)

解说,由前面的铺垫引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容易能接受,因为这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并非老师贴标签式的给予,这也与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吧。)
(六)作者已经借陋室表达出这样的情怀,为什么还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亮的庐,杨子云的亭进行类比,将自己与诸葛亮、杨子云相提并论,以名人自况。
师:既赞美了陋室,又表达了要像诸葛亮一样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像杨子云一样在文学上流芳百世,即要德馨,所以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以反问的形式作结。

解说,真可谓是短小精悍,无一赘语。作者认为仅用自己之言无以佐证,无以尽兴,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使读者受到心灵的震撼。)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刘禹锡的诗句。
2、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小草铭等。

解说,是对作者认识的深入,是对他人格魅力的提升;同时也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所用。)
   五、总结赠言
   同学们,物质的清贫,决不能阻挡精神的富有,拥有高尚的情怀,宽广的胸襟,才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这时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对你展现异样的光彩,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解说,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物质的攀比,而失去了精神的追求,刘禹锡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作者将永远熠熠生辉,给人以告诫,激励。)
   让我们再大声的背诵一遍《陋室铭》。

【案例反思】

这是一堂六校联盟的研讨课,面对初遇的校园、课堂,既没有地利,也没有人和,然而这都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得有一颗战胜自己的心。所以就得打有准备的仗,备课的过程自不必多说,重点是课堂: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须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去留;要让语文课有厚重感,须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要让语文课有成就感,须要教师的素养得以呈现。

所以在上课时我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做学生的引路人,在突破重点与难点时以学生为主体,紧跟学生的思路,适时进行点拨,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不间断的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只是就文本而讲文本,随时拓展,随时迁移以增加课堂的厚重感,让学生感受刘禹锡的人格魅力,由敬佩而到榜样的作用。

短短的40分钟终于结束,却没有预想的松懈与欣喜,反而带给我更多的思索:语文课的厚重非一朝一夕所能生成,语文教师的素养非一笔一划所能体现,语文味的教学非一讲一练所能展现。就像雅丹地貌经过千万年的风吹日晒,雨雪洗礼而成为奇特之景!路在脚下,却无尽头…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