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策略】|  八年级生物《细菌》

       作者:马燕 | 发布者:马燕  | 时间:2020-03-30 16:01:18  | 学段:初中二年级  | 学科:生物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2】【精华数:

案例背景:

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
   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在《细菌》这节课中,我就采用了多种方法,希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在之前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是由于细菌十分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学生难以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对细菌的有关知识不理解因此本节课我播放了一些关于细菌的视频、FLASH动画和一些图片,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方法,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案例片段: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视频《破伤风》,思考破伤风是由什么引起的

2.学生讨论回答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破伤风杆菌是一种细菌,能引起破伤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教师讲解: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

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假设2:有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的科学家,叫巴斯德。

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教师展示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FLASH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说明:实际上放在鹅颈瓶中的肉汤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腐败,有的甚至长达四年。而放在普通烧瓶中的的肉汤,几天就腐败了。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又因为他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5.现在我们知道了细菌的来源,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你认为细菌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出细菌的形态。

(三)细菌的形态

1、教师播放视频《针尖和细菌》

+k.C教师提问:大家看看周围,能看见细菌吗?为什么看不见呢?那细菌有多小呢?请大家观看课件上四副针尖上不同放大倍数的细菌图片,通过看《针尖和细菌》视频和细菌的这四幅图片,我们发现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还有一个例子,2000~4000个细菌并排起来,可以穿过缝衣针上的小孔。细菌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来源:学科网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有个小窍门:给细菌命名时,通常会将其形状写入其中,但是乳酸菌等少数细菌除外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双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图片)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对照书本73页细菌结构示意图,比较细菌、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回忆、对比,得出结论。

学生: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学生: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学生: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没有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叶绿体,有细胞膜、细胞质

教师: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那它是靠什么来获取营养的呢?结合课件上细菌、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比较内容,加以推测。

[对比结果,突破难点]

【教学反思】

1、优点:

1)、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有关细菌的视频、FLASH动画和一些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使难点层层突破。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视频、FLASH动画和图片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顺利地完成了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目标;

2、不足:

在本课的授课中,我发现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知识已经基本忘完了,所以在复习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不记得相关知识了,所以我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新旧知识链接能力和总结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视频中得出想要的信息,如细菌七年级学过的动植物细胞对比时,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能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旧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如由细菌没有叶绿体推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改进措施:

(1)、在上生物课前可以下载一些视频、和上课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FLASH动画和图片,用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喜欢学生物,对生物课感兴趣。

(2)、上课时能够举一反三,不能只顾讲解新知识,上课前及时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

(3)、上课时要设计一些常考的习题,要边讲边练,也可以设计一些以前学过和本节课知识有关联的习题。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