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15自相矛盾

       作者:张悦 | 发布者:张悦  | 时间:2020-03-24 23:39:05  | 学段:小学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2】【精华数: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的动漫视频,让学生猜出相应的成语,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想。

导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成语有的出自寓言故事,有的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就出自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自相矛盾。)

预设:先引导学生了解“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和“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进而思考:楚人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的?他的话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支持变法改革。他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  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逝世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书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máo dùn   yù    wú    fú    fú

矛 盾    誉    吾    弗    夫

◆需注意的字音:“夫”是多音字,本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所以应读“fú”。

◆需注意的字形:“盾”的第一笔是平撇,不能写成横;“吾”的下面是“口”,不是“日”。

(2)理解重点字词。

[鬻] 卖。     [曰] 说。    [誉] 称赞。文中有“夸耀”的意思。

[吾] 我。     [其] 他的。  [莫] 没有什么。

[陷] 穿透。   [弗] 不。    [应] 回答。

4.师生共同划分朗读节奏。(用“/”在课文中标明。)

明确: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直到学生读熟、能背诵为止。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

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没有不能刺穿的东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了。什么东西都刺不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2.课件出示课文,引导学生逐层分析。

(1)学习第一层。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A.思考:在这一层中,作者是如何刻画楚人的形象的?

明确:作者通过两处语言描写,写出了楚人片面地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作用。

B.演一演:引导学生想象楚人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将他卖矛和盾的情形表演出来。可以现在小组内演,再在班上演。教师认真观看,相机指导。

(2)学习第二层。

过渡: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呢?

教师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A.楚国人的反应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明确:“弗能应”。不能够回答。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B.为什么“弗能应也”?

明确: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相互抵触的情景。

(3)学习第三层。

教师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明确:这是作者针对此事的议论,揭示了楚人的话自相矛盾的原因。

3.引导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楚人的“自相矛盾”表现在哪里。

明确:楚国这个卖盾和矛的人,当他夸耀自己的盾时,无限吹嘘盾的坚固,而忽略了手中矛的锋利;在夸耀矛时,又片面地说自己的矛锋利得可以刺穿任何盾,而忘记了自己所卖的盾的坚固。楚人这样说就显得前后矛盾了。

4.理解寓意,深化主题。

过渡:寓言故事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什么呢?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那个楚国人说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别人的问话?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4)探讨故事寓意。

交流示例:

生: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生: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生: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生:不要夸耀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5)学生探讨交流后,教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启示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6)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思考。

过渡:这个楚国人自吹自擂,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而闹出笑话。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呢?我们今后该怎么做呢?

预设:学生小组内讲、评,教师指名汇报。

明确:我们今后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夸大事实,不着边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楚人片面夸大矛和盾的作用,显得多么愚蠢可笑。这则寓言故事虽短,却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领悟了深刻的哲理,领略了古人的智慧,认识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我们也要吸取故事中人物的教训,避免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算真正学有所用。课堂上,大家都表现得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外搜集、整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