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者:张悦 | 发布者:张悦  | 时间:2020-03-24 22:08:16  | 学段:小学五年级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眷恋、情不自禁”等词语。

2.结合课文,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

3.抓住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毛泽东失去爱子时的悲痛心情;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4.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胸襟和无私的襟怀。

重点:

1.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2.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胸怀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毛主席,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导语: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有着过人的胆识谋略;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他有着常人的慈父情深。当爱子牺牲的噩耗传来的那一刻,他陷入了矛盾:该破例归葬,还是按例埋骨他乡?让我们走近身为父亲的毛主席,去感受他深沉的父爱和宽广的胸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学会提出问题。

明确:“青山”指的是长有树木野草的山,“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埋”是“埋葬”的意思,“忠骨”指的是忠臣的遗体,即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背景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    (pénɡ)   ()定    参(móu)   (ruì)   (sǔn)失    (duàn)(liàn) 

(juàn)恋    奔()   (ɡǎo)(shū)   (zūn)重   (qiān)字    (chóu)(chú)

(àn)然    马(ɡé)裹尸

识字方法:“拟、锻、炼”等字可结合图片来识记;“泽、瑞、眷、赴、搞、殊”等字可以与形近字结合记忆;“签”可以通过演示动画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泽”是平舌音,读“zé”;“踌”“躇”都是翘舌音,不要读错;“炼”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

需注意的字形:“炼”的右边是“  ”,不要写成“东”;“眷”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2)理解词义。

[拟定] 起草制定。

[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奔赴] 奔向(一定目的地)。      [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踌躇]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     [黯然] ①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②阴暗的样子。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英勇杀敌,战死沙场。

(3)分组用文中自己喜欢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组内互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毛主席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毛主席强忍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3.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完课文的感受,感受毛主席高大的形象。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深情地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完了这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丧子之痛,以及在丧子之痛的时刻他是怎样作出艰难抉择的。毛主席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抉择?他的抉择又体现了怎样的襟怀?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说说课文中令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课外搜集有关毛泽东、毛岸英父子的文字、视频资料,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以“我所了解的毛主席”为主题,开展一次班级交流会,会后说一说此时你所了解的毛主席与文中的毛主席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  眷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    签字  下意识

2.回顾主要内容,提问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一位父亲,面对长子的牺牲,他像常人一样悲痛欲绝;另一方面,作为一位领袖,他又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博大胸怀。那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写法来表现毛主席的悲痛欲绝的?又是如何来呈现他的艰难抉择、展示他的旷达和无私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常人毛泽东——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1.出示文章第一句话,谈作用。

明确: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布下场景,预示重要的事件将要发生。

2.出示电报内容,学生朗读电报,教师指导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及感情,学生再探讨交流。

预设:朗读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悲痛的语气。

明确作用:电报的主要内容是司令员彭德怀告知主席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电板简单陈述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1)从这封电报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毛岸英?(爱祖国、爱人民的毛岸英,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的毛岸英……)

(2)教师引导:多么优秀的好儿子,多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好战士,年仅28岁的毛岸英光荣地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当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但他依然把爱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此刻,老来丧子的毛泽东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3.引领问题:接到电报得知爱子牺牲的毛泽东心情怎么样?找出你深受感动和最能表现毛泽东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认真感受。

提示学习方法:一读(课文);二想(主席心情);三找(人物表现);四谈(内心感受);五读(表达情感)。

(1)出示课文有关内容并指名朗读。

(2)谈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

①动作: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预设: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已经热了几次”的细节,说明毛主席非常难过、悲痛。他虽然表面上未曾泪流满面,也未曾撕心裂肺地呼喊,但其实他已心如刀割、肝肠寸断。这些是对毛主席常人情感的真实再现。在这之前,毛主席已经有五位亲人牺牲了,(随机出示毛主席牺牲的其他五位亲人的相关资料)这是第六位了,而且还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又怎能不悲痛欲绝呢?

②毛主席对毛岸英的爱(议论):“最心爱”“倾注了无限的父爱”。议论:怎样才是真正的爱?

预设: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历经磨难。毛主席不让毛岸英在“温室”里成长,而是让他到农村去锻炼,答应他的请求,让他到朝鲜战场经受考验。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大爱。

③回忆(插叙):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课件出示补充毛岸英生平资料,学生读资料,说说从这份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预设:

生1:毛岸英幼年丧母,童年时代历经磨难,与父亲聚少离多。此时此刻,毛主席想起岸英苦难的童年,想起父子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一个父亲,毛主席心中有愧。

生2:写毛泽东回忆毛岸英和自己一次次分离的情形,反映了毛岸英艰辛的革命成长历程。前三次分离,毛岸英都平安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一位父亲的真情流露。省略号更突出了毛泽东无法言喻的悲痛的心情。

生3:从这里我们知道了毛泽东和儿子聚少离多,但以往的每次分离后都能团聚,这次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毛主席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使他悲痛欲绝。这个省略号写出了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无比悲痛之情。

④语言:“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A.引导学生理解“喃喃”。

B.学生试着喃喃两句:“岸英!岸英!”再指导学生读出“喃喃”的味道。

C.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一说毛主席想了些什么。(板书: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提示体会要点:毛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作为一代伟人,他同样有普通人的丧子之痛。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反复念叨爱子的名字,反映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比眷恋之情。

D.引读表达内心感受。

预设:

师:老来丧子,人生一大悲痛,年近六十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痛,读——

师:大悲无言,大爱无声,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和他的岸英阴阳两隔了,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读——

师:为了中国革命,毛主席一家已经牺牲了五个亲人,而今,他的爱子又血染朝鲜战场,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伟人毛泽东——艰难抉择,胸怀宽广

1.出示两种意见、建议。

(1)志愿军司令部电报: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预设理解:志愿军司令部之所以发回这样的电报,一是因为人们知道毛主席想见他的儿子,二是因为中国有“叶落归根”的风俗,三是因为这是对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

(2)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预设理解:朝鲜要求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3)讨论: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毛主席会如何做?

2.体会艰难抉择。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心情是极其悲痛和矛盾的?

①(课件出示)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预设:

生:我从这句话中的“强忍”一词体会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之深。

生:我从这句话中的“无限的眷恋”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优秀的儿子的留恋和回忆。

师:主席眷恋岸英那熟悉的身影,主席眷恋岸英那亲切的笑容,主席眷恋岸英那过人的才智,主席眷恋岸英那远大的理想,主席眷恋岸英那……,在无限的眷恋中,主席怀着矛盾的心情,面对着艰难的抉择。

(2)出示两种想法。

①想法一: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预设:这是有血有肉的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相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见见牺牲的儿子的遗骨呢?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唯一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是凡人的情怀。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②想法二: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人的想法:想到还有无数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他作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大国主席的决定,是一位父亲历经艰难、痛楚后的伟大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从大局考虑问题的清醒和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3)师生探讨:主席为什么这么难以抉择?

明确: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运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是一位已经年近六十的老人,他的五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不忍心呀。

(4)引导学生读读这两种想法,说说从中读懂一个怎样的主席,一个怎样的父亲。(明确:舍己为公的主席;爱子情深的父亲。)

(5)通过分组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预设:父亲一组;主席一组;师读旁白。)

过渡:在父亲与主席两种身份之间,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决定。

3.体会批示心情,感受慈父之情、伟人胸怀。

(1)(课件出示)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明确:“踌躇”是“犹豫”的意思,这里并不是说毛主席有所反悔,准备收回自己的决定,而是用两个反问,说明毛主席不愿相信岸英牺牲了,他希望岸英活着回国,他们父子彻夜长谈,永远相爱。大悲无言,大哀无声,这一细节体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恸,体现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比眷恋。

(2)(课件出示)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明确:毛主席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他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如果说前面毛主席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3)(课件出示)

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①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联系后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毛主席那天晚上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心理吗?

预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这是常人的情怀。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风范。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我们不得不说: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②拓展延伸,教师补充资料:

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此时主席已近七十,年近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其实毛岸英的牺牲给毛主席带来的悲痛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人们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发现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一条毛巾,这些东西不是毛主席的,而是他的爱子毛岸英的。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这又是多么深切的痛啊!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升华朗读。

师:读着这句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人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动情齐读)

(4)毛主席最后做出了怎样的批示?怎样理解他的批示?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预设:“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己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4.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小结: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是主席,他更深爱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位平凡的父亲,这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三、总结全文,概括写法

1.总结全文。

总结: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黯然神伤,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遗骨留在了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概括写法。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重点语句,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还如神态描写:“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情真挚,胸怀博大的毛泽东。让我们记住:(出示课件。)

一位铁骨铮铮,与青山同在,骄傲的儿子!

一位感情饱满,有血有肉,真实的父亲!

一位旷达心胸,无私襟怀,伟大的领袖!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