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作者:拉孜燕·买买提明 | 发布者:拉孜燕·买买提明  | 时间:2020-03-22 00:14:39  | 学段:小学六年级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统编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教学内容

3、古诗词三首


2020年2月28日

授课时间

2020年   月   日



课    时

2课时


热孜燕

审稿人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说一说、背一背、自主阅读,小组交流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改进建议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

 

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改进建议

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4.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5.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 纤 泣 涕 盈 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二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 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四 、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