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

       作者:孙金萍 | 发布者:孙金萍  | 时间:2020-03-07 18:13:20  | 学段:小学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1】【查看次数:5】【精华数: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呵”),重点理解“迸裂、瞑目、顽劣”等词语。

2.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3.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无私无畏的品质。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交流及利用工具书,读通读懂句子,体会语感,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版《西游记》片头曲《猴哥》,师生谈感受,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世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看看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板书:猴王出世。)

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预设:石猴是怎么出世的?他是怎么被称为美猴王的?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他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其主要作品有《西游记》《禹鼎志》等。

2.学生听朗读音频,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小组内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指导学习生字。

(zhī)  (suì)    (bènɡ)   (jiàn)   (zhānɡ)鹿    () (yuán)    ()

拖男(qiè)  (mínɡ)  石(qiào)   (kǎi)  (juān)  (liè)   (ɑ)   抓耳(náo)

多音字示例:“呵”读“ɑ”时,是助词,表示赞叹、催促、嘱咐等语气;读“hē”时,表示怒责或呼气;还有“ā”“ᔓǎ”“à”四个读音,义同“啊”。

同音字示例:獐(獐头鼠目)——樟(樟树)——章(文章)——彰(表彰)——璋(弄璋之喜)

形近字示例:挠(抓挠)——饶(富饶)——浇(浇灌)——晓(通晓)——烧(燃烧)——绕(环绕)

2)指导理解词语。

[喜不自胜]  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天造地设]  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抓耳挠腮]  ①形容焦急而没有办法的样子。②形容欢喜而不能自持的样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  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5.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教师示范朗读,再指名朗读。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2)个别朗读最难读的段落,小组互助,教师适时鼓励、表扬或提出意见。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换叙事的。)

2)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小标题:出世——探洞——称王。)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3.合作探究,精读重点。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

1)课件出示“阅读小锦囊”,学生读懂问题的意思。

①第1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②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阅读小锦囊”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①(课件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A.指导学生朗读。

B.这段话写了什么?(这段话写了石猴的出生过程。)

C.谈谈自己知道石猴来历后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围绕“神奇”一词展开丰富的联想,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见解。)

②(课件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石猴都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石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常生活:玩耍、饮食、交友、起居。)

B.指导朗读。(石猴出世后,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新奇的、可爱的、自由的,应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C.品读这句话的语言规律。(句子采用排比的写法,或三个字为一组,或四个字、六个字为一组,描写了石猴的玩耍、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部分——石猴探洞

1)指导学生朗读。

①读众猴约定拜谁为王的话,并探讨其作用。

(朗读:读出众猴的期盼。作用:设下悬念,为下文“石猴称王”埋下伏笔。)

②读石猴的话:“我进去!我就去!”小组合作探讨其作用。

(朗读:读出石猴自告奋勇的坚定语气。作用:两个“我进去!”写出了石猴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和富有冒险精神的特点。)

③朗读“他瞑目蹲身……水帘洞洞天”,探讨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朗读:“瞑、蹲、纵、跳、睁、抬、观看、住、定、欠”等动词要重读,读出石猴的活泼、轻快、敏捷、认真、细心。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石猴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本领过人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特点。

3)为了更好地体会石猴的顽皮可爱、勇敢无畏,可以点名让一至两个学生表演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

过渡: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他出去是怎样向众猴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众猴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三部分——石猴称王

1)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出示要探讨的问题。

问题:石猴的回答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从中能感受到石猴的心情怎样?体现了石猴什么样的特点?

预设一:朗读时要读出众猴的急切,读出石猴的高兴、自豪。

预设二:石猴详细描述了水帘洞的情况,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此时石猴的内心是充满喜悦的,因为他给众猴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安身之地。石猴把所见全部告诉了众猴,说明他很无私;石猴鼓励大家到水帘洞安家,初显他的领导、组织能力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探讨。

①读石猴带众猴进洞的句子,体会石猴无私、具有领导气质的特点。

②读众猴表现的句子,探讨交流。

过渡:对众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这对石猴有什么作用?

预设一:朗读时要读出众猴的顽劣和欢快的情态。

预设二:“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把众猴找到“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如临其境。众猴的欢喜,说明石猴发现水帘洞并把大家带进洞中的重要意义,衬托了石猴的无私大方、为大家着想、天生具有做首领的特点。

③读石猴称王的句子,探讨交流。

过渡:石猴的一番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

预设一:石猴的话句句在理,让众猴心服口服,所以要读出有力、自信、争强好胜的语气语调。

预设二:结构上解开悬念,照应前文众猴约定拜王的话。

预设三:众猴只顾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机敏、坦率,也能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的材料;还能看出他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特点。

④读众猴拜石猴为王的内容,探讨交流。

预设:明确众猴对石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服口服的。

①石猴应该称王吗?指名回答。

②师总结:石猴聪明机智、身手不凡、勇敢自信、敢说敢做、大公无私,又有领导才能,所以应该称王。

4.练习讲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2)全班表演,奖励优胜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只来历不凡、吸取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聪明、勇敢、有心计,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西游记》是一部旷世经典之作,希望大家都能阅读这部名著,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外阅读《西游记》中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互动评论

  • 齐海燕(发表于 2020/3/7 21:53:35)

    很棒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