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来源:收集与修改  |  作者:拜热扎提·啊布都克热木 | 发布者:拜热扎提·啊布都克热木  | 时间:2020-02-26 23:47:43  | 学段:小学  | 学科:数学 | 上下册:上册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讨论数据


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20+18+25=63(秒)


第二组:17+19+15+21=72(秒)


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胜?(第一组获胜。)


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经验得知: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二、实际操作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




小红小兰小亮小明


14121115


3、计算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14+12+11+15)÷4


=52÷4


=13(个)


4、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如:


生1: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3+1+4=8(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8÷4=2(个),最后用11+2=13,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是13个。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引导观察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4)、平均数不是实际数。


(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