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研论文】|  经典诵读对小学阅读能力的影响

       作者:潘文丽 | 发布者:潘文丽  | 时间:2020-02-23 12:59:34 

    【评论:2】【查看次数:4】【精华数:

《经典诵读对小学阅读能力的影响》论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尴尬局面。其中的一条原因就是重视课本教学轻视课外阅读,重视知识的消化、理解,轻视阅读的感染、熏陶。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究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诵读是学生感知语言形式,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达到粗通文本意思的最佳途径。朗读本身就是作品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诵读过程中进入作品的情境中,有利于对文本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跳出教科书的束缚,进行经典诵读,是我们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的大胆尝试。

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如何利用经典诵读这一平台,有效地指导学生能够“读书破万卷”呢?

一、制定计划,保证诵读的持续性。

经典诵读要提前制定好计划。教师要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确立好诵读书目、诵读时间、诵读的要求等等。既要考虑学生又要考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确定经典,有选择地读书。

书海茫茫,谁也不可能读尽天下书。由于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书有一定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认真查阅、比对,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集中向图书馆借阅,指导学生诵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借阅读书。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建立“图书角”,学生将自己家中的优秀书刊带到班里,由专人进行保管、记录,同学之间相互推荐,交换阅读,加强同学间的知识交流。

三、榜样示范,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在诵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展示出自身良好的诵读技巧、诵读能力。尤其是在诵读初期,力求从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细致指导。此外,当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读同一经典,给学生讲一讲自己诵读的感触。当然,要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推荐给学生读的书,自己要首先读过。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工作之余挤时间读书,扩大阅读面和阅读深度,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可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兴趣爱好,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四、注重实效,促使学生阅读创造。

学生仅仅能生情并茂地诵读并不 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阅读不能只重吸收,不重表达;只管认知,不管应用;只重理解,不注重创造。我们要引导学生首先能接纳、领悟和获取人类的情感内涵和创造智慧,然后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在求知和练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产生新思想。因此,在经典诵读指导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创造。

五、开展活动,展示诵读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诵读,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与爱好,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时间,定期指导学生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在诵读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人人都有收获,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文章有多维的认识,从而去发现文本的多重意义。这样既可以达到对文本的真切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优势,达到阅读理解的最佳境界。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努力给学生营造自主读书的天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体验自由读书的快乐!学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等等。读书多了,阅读习惯就逐步养成了,阅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重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即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使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地做到“功夫在诗外”。

 

 


互动评论

  • 潘文丽(发表于 2020/2/26 12:23:19)

    大家多多指教

  • 潘文丽(发表于 2020/2/24 14:00:1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重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即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使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地做到“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