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要点摘录

       来源:文库  |  作者:王丹 | 发布者:王丹  | 时间:2020-02-20 14:42:05  | 学段:初中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上册

    【评论:0】【查看次数:1】【精华数: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补充: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憾

1.对钻研教材重视不够

语文备课的第一步工作是细读、解读、研读文本。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用足够的时间、精力细读、解读、研读文本。忙于从网络上搜索、下载现成的教案,进行拼凑组合,越过钻研教材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走了“捷径”;宁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而不去着力解读钻研教材。因而教学中就出现了:肤浅不到位,甚至有偏差;到位不深刻,没有独到之处;深刻不全面,三维目标缺失的现象。

当心,不要使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德国 叔本华】

2.语文的味道相对淡化

    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味应该体现在课文思想内容、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的统一上,即文意兼得。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课程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得意忘言”,冲淡或取代了“语文味”。

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没有对语言表达的体味,没有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训练,还不是完美的语文教学,或者说这样的语文教学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美。老师出现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偏差,或是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深入的细读、解读、研读。

3.阅读基本功训练有所削弱

文本作为教材,它就有一定的“规定性”,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目的意图,承担着阅读基本功、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任务。我们认为,就一篇课文、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的教学具有教学的双重目的性,它的直接目的是读懂它、理解它、感悟它,它的间接目的就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凭借它进行阅读方法、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或让学生学习、运用到一定的阅读方法,并逐步形成能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把着力点或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上,没有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示例作用、训练作用。为此,我们强调,教材是学生学习技能、历练能力的平台,教师应特别重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这种功能。

4.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不到位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不到位,有些教师的教学似乎是专讲那些学生自己就能发现的,自己就能意识到的、自己就能知道的、明白的、理解的,就是不讲学生自己发现不了、意识不到、或者发现了、意识到了却理解不深的地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起到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作用,提几个简单的问题牵引学生,教师少有因对教材深刻理解而发挥出的点拨与引领。不少课堂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仅仅是领着学生熟悉了一遍课文而已。分析其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教材的钻研解读问题。

我们认为教学可分五个层次:一是用思想教学;二是用智慧教学;三是用功底教学;四是用教材教学;五是用连自己也没有读懂的教材教学。为此,我们强调要更新观念,在关注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钻研吃透教材。钻研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根深则蒂固,根深则叶茂。

5.课件的辅助作用过度的倾向

   有些教师一旦要上公开课,首先想到的不是精心、潜心细读、研读文本,而是忙着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而且不惜为制作课件花大量时间、大把的精力。所以,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听到的是充斥课堂的音乐、音效等,较少地看到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静心、潜心地读书和沉思默想,更少看到的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不好到读得很精彩的训练与发展过程。课件辅助的“配角”变成“主角”,可谓“正事没干好,闲事忙不完”。

(二)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方案、蓝图,是教师教学理念、理解文本、钻研教材、教学水平及聪明才智等综合体现而创造出的产品、效果。好的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对促进学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文本、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花力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上出“上品”课“精品”课,力求“课课设计有新意,让学生天天有个新感觉”。

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应遵循如下几个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  对话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种理念,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对话,就是阅读过程中双方在一种“平等”“面对面”的相互关系中,进行互动交流。

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言,双方是以文本为中介,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互动交流、互动共进、共创。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意见、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以商量、研讨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求、渴望、期许,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建议、提示、引领、点拨,不应将教师自己的理解、认识等生硬地灌输、传递给学生,或是设计好一个个琐碎、具体的问题,牵引着学生。

对话,在学生与文本之间,也是一种互为主体,互动交流,是学生通过文字,与作者、人物进行一种交流。文本不是静止的,它向读者发出“无声的邀请”,字里行间隐含着许多等待学生去发现、解答的问题,文本中有许多等待学生去发现的空白,召唤学生借助生活体验和想象去填充。

对话,需要有一定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又是平面的、静止的,它不会主动走近读者,有待读者去主动开发。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其中,确定一个个话题,就成为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所谓“话题”,就是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设计的一个个学习目标和一个个研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反复认真的研读、解读来预设学习目标和研读问题,并力求明确、可行。

对话,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对话的情境,使平面、静止的文字形象化、动态化,变成一个可感受、可触摸的世界,让学生在这个形象可感的世界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似乎能直接与文本中的人、事、物、景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

二 文意兼得

所谓“文意兼得”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让学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然而,在阅读课堂上能够体现文意兼得的课却寥寥无几,大多数着力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没有走到领悟语言表达这一层面上,甚至让人感到“得意忘形”。

文意兼得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一是难在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和深入钻教材上,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还要领悟到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弄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什么,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认识地非常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课文的深刻、独到之处。二是难在“文”和“意”的有机统一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二者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如果某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在感悟内容、内涵,体会其感情,又是在领会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才称得上“有机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力求文意兼得,并非难以破解,关键是你追求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你怎样理解阅读教学。如果你对文意兼得这一语文教学的理念认同了,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地从文章中寻找、发现那些文意兼得的地方,我们的经验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例如:老舍的《猫》一课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句:

“说它贪玩吧,的确实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这句话的独特语言特点是有三个语气词。教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这句话,提出:这句话有一个特点,看看能不能发现?学生发现其中有三个语气词,然后教师引导将其去掉,比较着再读一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进而会体会到:这三个语气词中包含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责怪中包含着喜爱,甚至有点溺爱。如果去掉这三个语气词,就只有责怪没有喜爱之情了。

这样的设计教学,既能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又使学生领会到语气词的表达作用和效果,可谓一举两得,体现了文意兼得。

这是一个“点”的教学,在对文意兼得的做法上,不妨通过这样的点去体现、去落实。力求点上�%9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