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研论文】|  阅读经典美文,构筑精神世界谈小说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来源:网络  |  作者:郭艺伟 | 发布者:郭艺伟  | 时间:2020-02-19 21:49:58 

    【评论:0】【查看次数:1】【精华数:

阅读经典美文,构筑精神世界谈小说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摘要:语文课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经典美文、个性化阅读、情感体验。

我始终认为文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流,在初中课本里也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这些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是典范,他们比较贴近生活,生动感人,情节曲折,格调高尚,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构筑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多的实例。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小说教学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一、体味小说中的美

初中课本里的小说虽然篇数不多但是涉及的范围很广,国内外的名家、名篇都有所涉及。

   这些作品风格迥异,色彩分呈,体现了小说各种美的形态特征。我以为小说中的美可以有多种形态有诙谐之美、婉约之态、高尚之风、悲凉之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小说中的美。

所谓诙谐实际上是作品所表现的幽默和讽刺,幽默一般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而讽刺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把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样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和否定倾向。

所谓婉约之态往往借助清丽的文辞,优美的情景和浓郁的抒情笔调表现出来,婉约的美带给人的是情感上的愉悦的享受,引导学生领会婉约美的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养成一种顺化自然与人生的心态,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够保持一颗自然平和之心是多么的重要啊。比如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作品以丰富的想象,敷衍了《枫桥夜泊》的由来,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波澜,文中的景色描写特别出色,如火的江枫,西斜的月亮,凄绝的星子让人沉浸其中,不能忘怀。

高尚之风在作品中往往与战争和反抗意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小说美的形态往往表现为庄严肃穆的格调,主人公往往具有高尚的品格,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还可以得到灵魂的净化,情感的升华。

悲凉之感不等于就是悲剧,带有这种色彩的文章往往表现小人物的悲哀,表现他们在生活中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与不协调,它不会像悲剧那样激发人的感奋之心,而总是能够引发人们的怜悯之情。像鲁迅的《孔已己》中的孔已己,就是一个可气可笑可怜的小人物,他可有可无,受尽嘲弄,最后孤独的离去。悲凉之感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提高审美能力。

二、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也就是说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的阅读,鼓励个性的发挥。我历来不喜欢把课文肢解的做法,以前的教学理念就是突出文学知识,甚至把文体、作家、作品作为考试的重点,造成了学生只能用僵化的模式去简单的图解文学作品,而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考试的节选的部分当成重点要大讲特讲,可以说是精而又精,但是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文章丧失了应有的整体的美感,阅读的过程也丧失了活力和魅力。因为毕竟老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直接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给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尊重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强调个性化的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  学生只要用已有的经验去感受作品的情意,获得独特的体验,就能够读出自己的“个性”来。阅读课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

三、注重情感的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我们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在这一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就会出现“情满而溢发”的现象。这时我们就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机会,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我就首先让学生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他们都讲的很好。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的语言中去。

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是语文精神的核心,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在小说教学中就是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培养学生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样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他们遇到什么苦难、经历怎样的人生,他们才可以作到从容的去面对,永远积极向上,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顽强的向上的精神态度,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四、注重课外的延伸

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是书本上的一两段课文是不够的,所以在他们感兴趣的情况下,也应该引导他们做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课本的不足,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开阔视野。比如,在学习了《西游记》后,可以让他们阅读原著,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名著给他们看,跟学生们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觉得他的思想在不断的成熟,阅读的能力也在迅速的提高。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