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第六中学在线教研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夏霞 | 发布者:夏霞  | 时间:2020-02-13 20:17:04  | 学段:初中一年级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1】【查看次数:3】【精华数:

教学设计

20.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识记诗歌中的重点字词,领悟词语的含义

2、品语言,体会诗歌移情于物的手法。感知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感知了许多名句的魅力。今天,大家一同学习古代史上最后一位,近代史上最初的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他就是——龚自珍。

二、简介龚自珍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爱国热情。

三、解析作品《己亥杂诗》

    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四、板书课题《己亥杂诗》其五

五、朗读诗

1、方法:

第一,深刻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第二,要注意发音准确,吐齿清晰。

第三,适当停顿。第四,适时重音。第五,语速时缓时急。

2、形式:

   1、学生个人读2、师生点评  3、老师范读

   4、学生再读   5)、听朗读录音6)、学生齐读

3、例句: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

2)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3)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骆驼和羊》)

教师点评: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

六、赏析诗歌
        诗前两句写景。以“浩荡”生动地突出离愁的之深。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诗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补充资料:写作背景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八、比较阅读《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此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九、搜集有关忧国忧民的诗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当堂熟读成诵

十一、总结: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作业:

1、课外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2、摘抄有关忧国忧民的诗句。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落红”自喻——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互动评论

  • 夏霞(发表于 2020/4/5 17:02:09)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