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阅读课教案

       作者:海力曼·苏来曼 | 发布者:海力曼·苏来曼  | 时间:2020-04-30 11:16:45  | 学段:初中  | 学科:语文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教师授课教案

章节名称

  单元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

主备人

马秀辉

 

一案

备课教师

七年级语文组

集体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领导审核签字

 

具体内容

个性化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难点

 

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教学方法

 

 

 

自主读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资源

书本,多媒体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在看书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读书笔记,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多媒体展示片段:

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  

《海底两万里》。

二、自主学习,前提珍测

 

 

1、 出示“人物和身份”的连线,生说喜欢阅读的理由。

人物             身份

阿龙纳斯        船长

康塞尔        鱼叉手之王

尼德·兰        教授的仆人

尼摩             教授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畅言读后感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学生畅言读后感。

2、精彩片段赏析

师: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1)  学生圈出吸引自己的片段或句子或词语,并选一处或两处在旁边做眉评。

(2) 学生交流自己的赏析。

示例:

“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成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四、拓展延伸,梳理总结

幻想与现实的联系

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一、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一)、阅读了《海底两万里》后,试着谈谈尼摩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

2.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二、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这是一部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据你的了解,书中那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写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写关系吗?

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 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 

(三)、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往往会被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吸引。关于想象力的神奇魅力与作用,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结合你所看过的书籍与你了解的科学技术,如航天,外太空等)

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三、梳理总结  拓展延伸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书香满园,学以正身”是课外阅读课的宗旨。阅读的根本目   的在于帮助我们构建其高尚而充实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不断的阅读 中,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心灵得以净化。“腹有诗书气自 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希望同学们成为终身爱阅读,终身爱学习的   人,能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 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   前提诊测

1、师:同学们,前面大家阅读了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从同学们的口中,老师已经知道你们都很喜欢这部科幻小说,有的同学已经快要阅读完整本书了是不是?那么老师考考你,并请你用简短的话语谈谈是什么理由让你尽情地去阅读呢?

 

 1、凡尔纳是法国的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2、 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

 3、《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 “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4、《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   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 所以动人,原因在于丰富的科学性惊人的预见性,还在于他作品的人文魅力

 5、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列举其中几次。  

三、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学生们进行讨论,并畅所欲言。

问题:让你任意幻想的话,海洋的深处会有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构 思,发散思维,放飞思想。

四、 拓展延伸   梳理总结

名人读书韬略:介绍好的读书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先放过,切身需要及思量。——宋  陆九渊 《读书》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读后感。

     

   

 

 

 

 

 

 

 

 

 

学生观看课件上的内容。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读书进行圈点批注。

 

 

 

 

 

 

 

学生倾听。

 

 

 

 

 

 

 

 

 

 

 

 

 

 

通过动物画面的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考察学生阅读知识的储备

 

 

 

 

 

 

 

 

 

 

 

 

归纳自己的心得,认识“圈点批注法”读书方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科幻小说

科学        幻想             小说

物理学        潜水艇      人物

生物学       海底世界      情节

化学               环境

教学反思

 

互动评论

  • 暂无内容